讓音樂自己說話《交響經典夜》
4月
30
2019
交響經典夜(牛耳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8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1987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現名國家兩廳院)正式落成、啟用,音樂廳首檔節目之一,便邀請杜南伊(C.Dohnányi)率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進行三場開幕演出;轉瞬間,三十二年過去了,終於在今年初,由牛耳藝術公司邀請,暌違三十二年的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在現任音樂總監魏瑟‧莫斯特(F.Welser-Möst)的領軍下,再訪台北,並帶來兩套不同的曲目。比起近年來時常訪台的美國樂團,諸如舊金山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紐約愛樂等,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相較之下顯得相當低調,極少來到亞洲進行巡迴,多半樂迷朋友對該團的印象仍停留在喬治•賽爾(G.Széll)時代的唱片,遙想該團輝煌燦爛的歷史。早在賽爾為首的多位總監訓練下,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逐漸地脫穎於美國其他樂團中,以獨到的細膩、精準,以及充分「歐」化的音色備受矚目。有別於其他美國本土樂團的樂季規劃──就像這個多民族國家般,曲目常常是多元混雜的,且本土與歐洲並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偏重德奧曲目的訓練,使得該團的聲響具有歐洲樂團飽滿、共鳴持續且沈穩、音色溫暖甘醇等特點。

此次巡迴由台北揭開序幕,之後將訪澳門、深圳、武漢等多個大陸城市。筆者欣賞的為此次巡演第二套曲目──普羅科菲夫《第三號交響曲》(S.Prokofiev: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44)與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op.40)。(第一套曲目則多了鋼琴家特里福諾夫(D.Trifonov)與樂團協奏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以及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值得一提的是,普羅科菲夫《第三號交響曲》是音樂史上無比精彩,卻又鮮少被演出的作品;除這場演出外,筆者只聆聽過一次該曲的現場演出。魏瑟‧莫斯特簡潔冷靜的指揮,讓普羅科菲夫極為複雜的音樂被清楚地理出架構來,並呈現出樂曲中慧黠、機智、幽默的一面。像是第三樂章一段弦樂被細分成十二部,以滑奏方式產生特殊的音響效果,樂團分明的層次在這裡就可以清楚地被聽見;第四樂章雖用了大量的管樂,但在魏瑟‧莫斯特的處理下,卻不會讓管樂顯得過於強勢、盛氣凌人,反而能與弦樂充分的調和在一塊兒,尤其強調了普羅科菲夫那有些詭譎、不按牌理出牌的旋律。

下半場《英雄的生涯》是各大樂團在巡演時常喜歡安排的曲目,因為它那壯闊的管弦樂氣勢、雄渾的管樂與龐大的編制,能夠馬上呈現出樂團與指揮的默契,並且在「攀山越嶺」後,能得到聽眾熱情的掌聲與喝采。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各種優點都在此曲中一一展現,管樂在這裡大展所長,各個演奏員高超的功力無疑讓聽眾十分驚豔;弦樂充份的流動,且溫暖精準、共鳴持久,在曾來台的美國樂團中,能有如此表現者實屬難得。與老一輩指揮的詮釋不同,魏瑟‧莫斯特選擇了一個偏快的速度,並且異常冷靜的操控著整個樂團,不過分誇張的手勢與肢體動作,卻讓樂團表現出最好的狀態。有時候看似理性的處理,反而更能激起聽眾的共鳴,不用花俏的加工,而讓音樂自己說話。

雖然整首《英雄的生涯》速度偏快,卻不會讓人覺得過於急促,反而是不拖泥帶水、乾淨利落的,這正好也是魏瑟‧莫斯特的一大特色。樂團首席在〈英雄的伴侶〉(Des Helden Gefährtin)精彩的獨奏,是與樂團互相配合、一體的,而不會過於凸顯,這是很難得的一次演奏。〈英雄的戰鬥〉(Des Helden Walstatt)一段,幕後銅管吹奏起戰鬥的號角,這是筆者聽過少數沒有失誤的現場演奏。小鼓等打擊樂加入後,樂曲的織度開始複雜起來,樂團將此段落演奏的緊湊、刺激,並自始至終維持著一個穩定的節拍。筆者認為魏瑟‧莫斯特的《英雄的生涯》拿掉了沈重的包袱,不落俗套的讓音樂自己說話,而有別於其他演出──多數的詮釋偏向於豐沛的情感,像是老生常談般投射了許多的人生經驗,或許是魏瑟‧莫斯特的年輕,抑或是美國多元、包容的大熔爐特性,而讓他們的演出自成一家之言,不用受到過多「傳統」的束縛。筆者希望該團能夠盡快的回到亞洲演出,畢竟這是美國最頂尖的樂團之一,而在魏瑟‧莫斯特的帶領下,無疑又為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寫下了新的一頁。

《交響經典夜》

演出|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克里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
時間|2019/03/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1月
23
2024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
1月
12
2024
身為室內樂的一分子,除了能夠傳遞自身散發出的能量,更需要在專注且主動的聆聽下,誠懇接收搭擋的聲音與情感,並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鼓舞彼此繼續在音樂裡前進。
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