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說故事的兩種方法:余彥芳、楊乃璇 《下一個編舞計畫Ⅱ :創造下一個風景》
12月
11
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周先生與舞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8次瀏覽
謝東寧

歷史告訴我們,藝術,就是在不斷地質問中前進,舞蹈何嘗不是。由優秀編舞家周書毅發起,對象為年輕舞蹈創作者的「下一個編舞計畫」,今年已經邁入第二屆,本屆以「編舞!還有什麼可能?」為題,持續提出了關於舞蹈觀念上的質問?「身體為何?舞蹈為何?編舞家為何…,舞蹈還有什麼可能性?」

第一週亮相的兩個作品,余彥芳的《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及楊乃璇的《小小小事》,兩位創作者想法獨特、形式大膽,並且內容細膩地提出一個相異於當今舞蹈主流脈絡的可能性,為台灣舞蹈的NEXT(下一波),展現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演出。

綿綿細雨中,在華山文創園區果酒禮堂的排隊等候進場人群中,突然開來一台小貨車,司機熟練地打開後車廂、架起音響、燈光,馬路上的一座臨時劇場,就此展開余彥芳的《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打開的車廂裡頭,掛著兩位包著透明塑膠袋的舞者,身體的去精神性,關於只是成為「物質」的鮮明意象;接著舞者從塑膠布中走出,在車廂外鋪上塑膠草地,兩具身體才開始有了屬於人的生命,由接觸即興產生的身體能量交流。不過很快地,貨車司機又將他們(物件)搬上車廂,開往細雨中的台北街頭。

再上去二樓果酒禮堂時,看見舞台上一片白牆、白布,而慢慢地,白布逐漸自後方褪去,露出在過程中不斷蠕動的白衣女舞者(余彥芳),並且在之後整個舞作中,她只是用各種方式,不斷地抖動身軀,身體成為一個肉體召喚靈魂(精神)的中介,一如靈媒召喚遠方神靈。那麼,編舞者到底在召喚什麼呢?隨著影像與聲音的逐漸變化,我們才明白,舞者是剛剛被封閉在車廂中的「物品」,穿越嘈雜環境(空間與時間),在即將消失前,身體不受控制的抖動。

這是一個以身體為主要媒材的觀念舞作,舞蹈中很少看到所謂的「跳舞」,但編舞者細心地,從場外一路經營到劇場內,將身體與它所處的環境緊密結合,與過去講求抽象美感的舞蹈不同,展現了一種舞蹈的「新寫實」;並且在舞蹈形式上,也從外在性的肢體美感,經由單調地重複抖動,進入身體內在性的情感思維,甚至重返遠古天地之間的儀式性召喚,於是舞作中抖動身軀,便替代了參加儀式(演出)的你我,召喚身體在當今社會中,不斷失去的自我。

剛從研究所畢業的楊乃璇,其作品《小小小事》簡直一鳴驚人,流暢多變、乾淨俐落,加上風趣幽默地,處理一個小酒館中的各種小情境、小片段,而直到最後主題才展現,原來透過這些人生的浮光掠影,追尋的是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愛」(擁抱)。

混和著輕鬆爵士、深情探戈、傷感西洋流行或者愉悅巴哈古典…,一股濃厚美式風情裝扮,發生在小酒館的「舞蹈劇場」,九位個性鮮明的舞者,以大部份是街舞的基礎,發展各種身體表演形式,戲劇、默劇、國標、現代、嘻哈或者是獨特風格的當代,最重要的是,舞者們完全進入舞蹈之中,淋漓盡致、盡情發揮,碧娜‧鮑許的那句老話「舞者為什麼要動」的舞蹈動機論,在此卻如此自然地被實踐。

一群人上場紛紛展現自己的角色,調酒師、侍者、顧客、酒館女舞者…,他們分別訴說了各自的小故事,調酒師默劇調酒、酒吧風趣節目主持、調皮天鵝湖、三位酒館女舞者的私密情感互動…,甚至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延伸到酒館之外,情侶之間的愛恨、侍者下班後的私生活…等等。編舞者用了更接近平常人的身體動作,來演繹這些輕鬆幽默的小故事,沒有驚人的舞蹈動作(雖然動作並不輕鬆),但卻更接近平常觀眾的身體情感,「舞蹈劇場」的主要精神,也莫過於此。

如果真要挑毛病,舞作主題似乎來得過晚,不過當最後一幕,編舞者大膽地只用最簡單的相互擁抱,及侍者用手指劃自己的身體,痛苦地倒地來做深沈感人的結尾,真不由得讚嘆編舞者的細膩聰慧,相信未來潛力無窮。

陰雨台北中一個愉快的週末夜晚,真的要謝謝這兩位年輕編舞家,為我們打開舞蹈的當代新風貌。

《下一個編舞計畫Ⅱ :創造下一個風景》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
時間|2012/12/08 19: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