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旅程,尋,桃花源《一桌二椅×4》
1月
08
2013
一桌二椅X4(陳又維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4次瀏覽
紀慧玲

「一桌二椅」概念緣起中國戲曲表演空間、形式、文化之探討與延伸,香港導演榮念曾於1979年起發起,1998年魏瑛娟參加聯演,台灣對此策展開始有若干概念;2011年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夜奔》為榮念曾「一桌二椅」系列作品之Ⅲ,其轉化符號與符旨之運用令人印象儼然;莎妹們去年(2012)底聯手四位駐團導演推出《一桌二椅×4》,將此策展概念第一次落實於台灣。

三十年來,榮念曾始終將「一桌二椅」作為某種政治論壇,所謂「藝術的政治性」,其指向內部,意在探掘表演藝術自身種種可能,這不僅是當代性的提問,亦是東西方劇場美學的辨識與整理。唯其如此,「一桌二椅」作為華人劇場獨一無二的命題才得以成立。而「旅程」漫乎已三十餘年,途中風景各色,倘不看遍,亦多有留連,台灣組團重履,旅客仍搶票登車,說明此一「極簡」概念反而是最具變化,加之「領隊」個人魅力召喚,如桃花祕境逗引,一點點光,亦勾連無限可能。

魏瑛娟多次「帶團」,此次《沒事》果然有備而來,不論空間、文本、表演、砌末(道具與桌椅)都善盡其用。兩位著蘑菇裝的女孩分持通訊道具,無聊中狀似溝通,又不時爭奪;爭奪場景在桌椅間進行,爭奪的內容從通訊無效到滿地散落的蘋果,iphone符號在此強烈翻轉而出──人為科技所役,絆纏難解。蘑菇同時隐喻著作者向音樂家John Cage致敬之意。此作文本互涉,表演風格尤讓人憶起魏瑛娟一向擅長的洋娃娃態的偽裝術,世故與憂愁掩藏於天真與歡娛之下,早年莎妹們的女演員擅此傀儡演技,這次兩位演員身體質地不同,魏氏乖冷風格嬉鬧得多,餘味較少。

王嘉明《笑場》用兩位演員(安原良、圈圈)搬演爺孫、父女、夫妻、情侶、兄妹各式關係,繞著長桌與椅子,劇中人物情境與角色扮演瞬間溶入溶出,考驗的不僅是演員表演功力,更是嚴肅與荒謬的極致翻轉,暴烈的拍桌聲之後是纏綿的肢體,摔蛋糕塗臉之後是正經八百的餐桌禮儀,笑場原是破壞表演幻覺的極凶,作者卻讓笑場成了劇場(人生的再現)推動力,就此言說人生的荒謬。王嘉明總能在世俗樣態裡正正經經的搞笑,這次八段故事看似小品,頭尾連綴幾不滯怠,編導與演員功力十分到位。

徐堰鈴的《別》捨離了一桌二椅占用的空間,將桌椅凌空,空盪舞台兀留兩位演員以舞蹈肢體演繹別離種種。一桌二椅無用論或也可成為一個命題,但《別》實在捨離的太乾淨,作品於是另成題目,無關策展主題。

Baboo的《檢場》回歸戲曲場上,戴立吾武生應工,搬演長靠武生最吃工的《挑滑車》。導演讓戴立吾反裝冑甲(內繪迷彩圖案),背景聲響時不時有現代雜音,初亮相將《挑滑車》一開始的起霸轉為習藝練功狀態,叼唸著師父誡訓,然後鑼鼓上場加入,劇中人高寵現身,口中唱唸數段,隨著鑼鼓愈急展現劇情進入廝殺,該有的跳叉、搬腿、槍花都有,但刪節不少;高寵最後氣竭而亡,京劇、武生戲、戲曲在現代文明裡消翳衰亡的意象也疊映而生。此作幾乎可說最貼緊著「一桌二椅」原發概念,拆解戲曲形式,探討藝術興衰,只是,除了現代訊息的介入之外,演員出入角色與自我、新舊文本對話、表演程式的表現該提供的辯證並不具足,形式仍強過內涵。

「一桌二椅」作為符號、符旨,具有多種可能,創作者心領神會冀能帶領觀眾進入不同文本與情境,2012年莎妹們這趟旅程,風景有異,各有領隊個人風格,但驚喜、精練尚待研磨,批判意識也不足明晰,雖不至「不復得路,尋未果」,但兩兩相望,桃花源仍在祕境,等待再次帶領。

《一桌二椅×4》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
時間|2012/12/28 20:0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