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武松》與他想像的青年觀眾
11月
07
2019
英雄武松(當代傳奇劇場提供/攝影歐陽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3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作為傳統劇目的《武松打虎》,描述武松醉打老虎、為民除害的過程,在戲曲的發展歷史上,《水滸傳》的武松被多次搬演,而二十一世紀的武松不僅要打虎,更要打中年輕觀眾的心。興傳奇青年劇場的《英雄武松》在許多層面上意圖迎合現在年輕人的喜好,在既有的元素中加上搖滾、街舞、現代劇場手法等形式,揉合成奇異的視覺奇觀;但,京劇的身段與曲調忽地轉換成搖滾樂和街舞,在觀賞時不免給人出戲的感覺。

《英雄武松》在閱聽人感官上的跨界嘗試確實值得鼓勵,但不巧的是,他們所希望吸引的年輕觀眾在這個傳播媒體多元化的資訊社會中,所見所聞的事物都遠比《英雄武松》呈現的更加豐富──以「傳統戲曲結合現代搖滾」這項作法而言,國外不少選秀節目的選手都在做這種事情,又有什麼新奇可言呢?於是,我十分好奇,當新鮮感一過,年輕觀眾的回流率會有多少呢?

個人認為《英雄武松》在文本的再詮釋上頗為有趣,搭配老虎的多重暗示(劇中的老虎在不同橋段中,象徵武松的暴力和性慾,如影隨形地跟著他)演繹了一個更為人性化的武松──他會在潘金蓮的美色和自身道義之間掙扎,也會在斬殺潘金蓮時再三猶豫。傳統戲曲的劇情走向長久下來都是同一套,結局可被預測,能供操作的只剩下導演手法,以及角色的內心轉折與塑造;而《英雄武松》裡,在觀眾覺得武松會刀下留人的時候,讓潘金蓮主動被武松刺死,又再次符合了戲曲文本的劇情。於是,能深化角色內心是不錯的嘗試,但若無法衝破戲曲的大框架,改變劇情走向,那角色的變化與行動便顯得有些貧弱無力了。

當代戲曲的困境是,在劇情、角色不能大改的前提下,資深觀眾日漸凋零,而年輕觀眾對既定的文本和詮釋不感興趣,試圖創新、新舊雜揉的演出形式便陷入吸引不了資深觀眾,及留不住年輕觀眾的兩難。當今的傳統戲曲新編的手法大概可以歸納為幾類:加入流行元素、角色翻案、引進西方經典劇本或導演手法等,這也顯示出戲曲創作者們是如何想像年輕觀眾的:聽搖滾樂、挑戰傳統觀念、擁護新興價值、或多或少涉略過西方戲劇史……。於是,便認為戲曲只要有這些元素的注入或許就能吸引年輕人、引發共鳴,然而現有的手法與劇情可能無法確實回應觀眾的期待。

對年輕觀眾單一化的想像,會侷限創作者重構戲曲的創意,真的不是加入流行元素觀眾就一定要買單。觀眾是善變的,年輕的觀眾在建構自己的觀戲品味時永遠都在追尋不同的東西,期待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的劇情發展,直到找到自己的舒適圈才會有轉化為資深觀眾的可能。

《英雄武松》

演出|興傳奇青年劇場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雖然有可待調整之處,但整體而言,節奏俐落明快並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特色,不僅讓觀眾大飽眼福,也能讓未接觸過傳統戲曲的觀眾,欣賞到戲曲的趣味與美好。(黃立筠)
8月
23
2019
整體而言,《英雄武松》的舞臺美學、概念思考大抵從搖滾京劇《水滸108》三部曲而來,包含華麗誇張的衣服、五彩繽紛的臉譜、熟悉的開場主題曲;除此之外,亦融入傳統的演出片段,並加入搖滾、嘻哈等元素,在鑼鼓點外,演員必須適應不同節奏的唱、唸、作、表,都為觀眾們提供了一種當代戲曲的可能樣貌。(林立雄)
5月
03
2019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