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自如的創新手法《夢•斷•情河》
12月
05
2019
《夢.斷.情河》(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8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每當看掌中戲時,已逐漸習慣觀眾稀少的情景;無論是在野臺戲或文化場,掌中戲觀眾群的流失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然而,掌中戲劇團在這波衰退浪潮中努力找尋新形式、新劇本,展現了堅韌的草根性,其不斷適應室內表演空間的「大舞台」、觀察新一代觀眾審美品味;各種實驗或嘗試難免有失敗或不足之處,卻讓人彷彿看見牆縫中鑽出的枝枒,正奮力地透出窒礙的現實空間。

《夢•斷•情河》(以下簡稱《夢》劇)是一齣成功適應了「新表演空間」的演出,其所相對應的指涉是傳統彩樓與布景戲台。隨著文化場日漸增多,表演空間轉移至大鏡框舞台,小小戲偶如何適應大舞台,劇團各出其招──或直接將彩樓搬上舞台,進行空間的疊加;或利用大舞台放大戲偶演出空間,進行戲偶空間的突破。兩者各有優缺點,前者保留原汁原味,卻無法適應不同角度的觀眾視角;後者加大觀看視野,卻因戲偶尺寸小、舞台顯得過於空曠。而《夢》劇則在兩者之間找到適切的表演型態,對空間的運用收放自如,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夢》劇在舞台以黑色佈景遮擋四周、縮小表演空間,如同電視機之黑色邊框,使觀眾猶如觀看電視機,如此一來,戲偶有適當的表演空間,又能集中觀看視角。同時,這個黑色框架並非固定不動,在適應劇情需要時亦可打開、擴大表演範圍;如芙蓉公主被放逐至情河之上,下方佈景向兩側打開,呈現情河流動之景,不僅延伸了視覺效果、亦貼合劇情需要。像這類舞台設計巧思又如戲偶下場,戲偶背後置一黑木板,戲偶一轉身,燈光一收,便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整體而言,舞台設計讓人感受到巧思與用心,對於空間運用嫻熟,化解了掌中戲進入大鏡框舞台的尷尬與進退兩難。

更重要的是,這些舞台技巧是在奠基在基礎上的跨越。主演李京瞱五音分明,對不同角色的氣口與聲調掌握得宜;加上口齒清晰、字字分明,不需要過度倚賴字幕來理解劇情以及對白。同時,字幕雖彰顯了情節架構與對白的固定化,但是李京瞱並不完全照本宣科,適當時候亦能彈性增加對白的口語性,使得整場演出的節奏相當順暢。在音樂方面的創新是使用歌仔戲後場樂器取代傳統音樂,一度讓人擔心是否過度搶戲,幸好音樂大多作為氛圍的襯托,並未因樂器的多樣性而搶了主演的主體性。在延續歌手唱曲的傳統時,又新編多首曲目,音樂性流動而悅耳。因此,我認為《夢》劇在舞台設計、口白與音樂性方面,是奠基在深厚基礎上的創新,並非一股腦地將所有「創新」大張旗鼓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而是充分理解特性後的收放自如。

創新的野心也表現在題材的選擇上,《夢》劇改編自莎劇《李爾王》(King Lear),並將原劇中的長女與次女改為男性角色,符合掌中戲擅長的雄性爭霸天下的脈絡。劇中大宛國皇帝李禎為了虛偽的愛放逐了最疼愛的三女兒芙蓉公主,而將國土以情河為界,東岸予長子克文,西岸予次子克武。原著並非以河流為界分封國土,本劇改以情河兩岸作為長子與次子之國土,似乎隱現著臺灣與中國之現況,同時其部份情節亦呼應現代社會議題。

蔡諄任在〈情何以堪的悲劇《夢.斷.情河》〉一文中,將「大宛國」對應於中亞之國度,以遠方國度之設定更具有彈性創作空間,【1】我則認為「大宛國」在劇中的指涉更近於「臺灣」的閩南語舊稱──近音「大員」、「大灣」或「埋冤」等稱呼。同時,劇中時常出現「兩岸」一詞,對臺灣人而言,實為非常熟悉的政治語言,至於劇中所謂「兩岸不可私相往來」或「兩岸處罰條例」等,大約指兩岸尚未開放探親之時,難說是現今兩岸現況。其(政治)隱喻究竟是要暗示兩岸/手足殘殺的悲劇?還是僅僅點出相異政權的現況?劇中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上,也同樣出現點到為止的情況。例如:克武原先答應為父皇打造的狩獵園,因環保的國際形象並未動工;或是平民黑霸霸與白爍爍的插科打諢,說道最恨虐狗人士等,這些對社會議題的「呼應」更像是即興語言、天外飛來一筆,並未深刻闡述理念。

如此,劇中的兩岸隱喻雖對原劇進行一定改寫,然整體而言並未脫離原劇的中心主旨;值得讚賞的是,《夢》劇對李禎皇帝一角的形象塑造相當深刻且鮮明。劇中第五場為李禎一角的獨腳戲,表現出他受到打擊後的顛狂,操偶師的身體語言亦隨李禎的情緒而動,讓人感受到人偶合一的震撼──那一刻可以因為李禎的癲狂忽略操偶師,也可以專注在操偶師的身體語言感受到戲偶情緒的波動。而後戲偶被拋至另一操偶師手上,他輕柔地撫摸著李禎的戲偶,彷彿戲偶有他獨立的生命力,被操偶師疼惜著。

掌中戲面臨失落的問題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每進一次劇場,便能感受到掌中戲劇團努力突破困境的動能,展現民間劇團的韌性與適應力。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的《夢.斷.情河》顯示了掌中戲適應於大鏡框舞台的處理能力,對舞台空間的運用能作到收放自如的程度,足見下過一番苦心。而這樣的苦心乃奠基在掌中戲基礎技巧的掌握,主演的五音分明、操偶師的靈活,根柢穩固,因此長出的新枝枒不會讓人感覺頭重腳輕、徒見聲光之效。縱然掌中戲的未來仍是晦暗不明,但是一絲絲的曙光也足夠讓人繼續前行。


註釋

1、蔡諄任:〈情何以堪的悲劇《夢.斷.情河》〉,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5988

《夢•斷•情河》

演出|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時間|2019/11/23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