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育栽的戲劇種苗《一首詩改變世界》
3月
26
2013
ㄧ首詩改變世界(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0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創立於2009年的「草草戲劇節」,是設立於嘉義當地的阮劇團所發起,並與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合作之戲劇教育推廣展演計畫。已經邁入第五屆的藝術節,今年已經從單純的戲劇展演,擴大為兩個週末的藝文活動,包括了草草影展、戶外演唱、草草OFF、戲劇演出、創意市集…等活動,在風和日麗的春天,漫步於由知名建築師黃永洪所設計,閩南式風格之亭台樓閣、水榭迴廊、優雅荷花池多層次空間之表演藝術中心園區,及欣賞各處繽紛的藝文活動,讓嘉義縣民雄鄉的民眾,多增添了一處藝文休閒的好去處。

重頭戲是實驗劇場的演出《一首詩改變世界》,這個屬於戲劇教育推廣的展演,對象大部份是嘉義縣各高中、大學的學生。為期一整年的計畫從第一階段的戲劇表演課程,到第二階段的專業科目課程,包括學習劇場燈光、服裝、舞台、行政等部份,最後並由專業師資帶領學員們,合力製作一個完整演出,而今年更是連續第二年,邀請留美「青少年劇場」專業的呂毅新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與編導的工作。

雖然是業餘的青少年戲劇演出,但沒有淪為同樂會的才藝表演,《一首詩改變世界》整個製作,處處散發著專業嚴謹的細節與態度。文本來自導演與演員合力發展,從研讀各種形式的不同詩作,並擷取詩的意境、詩的精神,進而發展成為自己的故事,也就是找到詩與個人生命史的連結,並且透過詩人的眼睛,重新檢驗自己與家人、社會以及世界的關係。

譬如選取的詩作包括了席慕容的《印記》,日本詩人荒川良二在福島核災後的繪本詩《早上了,打開窗子嘍》,捷克詩人哈維爾的圖像詩《文化生活》,及臺灣詩人吳易澄為全國關場工人連線,集體臥軌事件所寫的《回家》。從題材上來看,並沒有落入「詩」只能成為唯美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字性陷阱,將詩人對於所處時空的心有所感創作,成為這群青少年看自己與世界關係的中介橋樑。

在65分鐘的演出中,一共有十四個段落。開場「詩的關鍵字」,全體10位演員穿梭於舞台唸出他們喜愛詩句,然後是一段段的演員故事;「秋子與狗」講胖女孩跟胖媽媽的減肥故事;「通話」是四位朋友謠言八卦的電腦即時通訊;「Schedule」模仿哈維爾的圖像詩,成為這群青少年的上學讀書考試生活;「火山的故事」是演員小時候全家乘郵輪的度假經驗,回到家時遇到八八風災;「回家」以動作畫面,重現關場工人的靜坐場面;「心電圖」講述年輕上班族的規律生活;「動漫狂想曲」將披薩外送員狂想成海賊王動漫決鬥;「檳榔爸爸」是回憶去世的爸爸,包括跟蛇打鬥,與乘坐雲霄飛車;最後「打開窗」返回詩的世界,象徵用劇場與想像打開的世界。

全體演員雖然只受到短期的表演訓練,但肢體靈活、節奏分明,充滿自信並勇於發揮個人特色,除了口齒咬字有時稍嫌模糊,整體來說,緊緊抓住了現場觀眾的注意力。而這也要歸功於編導素材的選用、舞台走位的巧妙調度,及舞台服裝、布景,克難但充滿創意的使用,這群青少年最幸運的,更是有機會在一個空間關係(舞台與觀眾席)緊密,設備相當齊全的實驗劇場演戲。同時這種場館、劇團、在地民眾之間,緊密結合的戲劇教育傳播關係,相當值得鼓勵與推廣。

成立已經十年的阮劇團,團長、藝術總監汪兆謙說,他當年念嘉義高中的時候,遇到了由文建會舉辦,為期一年的《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從此人生踏上了戲劇的這條道路。藝術下鄉,不光是表演團體點狀式的演出就好,深度的藝術教育推廣更為重要,而阮劇團「草草藝術節」的成功經營模式,真心希望能得到相關單位的重視,協助將觸角繼續擴展到青少年以外的族群,讓藝術與土地能夠緊密結合,漸漸開出屬於在地的文化花朵。

《一首詩改變世界》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3/03/23 13:0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