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劇演出的新視域《寄身釵裙》
12月
30
2019
寄身釵裙(悠式構藝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19次瀏覽

程皖瑄(專案評論人)


「讀劇」一詞有不同的意義。在現代劇場發展進程裡,「讀劇」讓演員在排練前期可以認識角色、理解劇本脈絡,在這裡的「讀劇」指的是一種排練方法。而「讀劇」也可以當成一種簡便的表演呈現形式,演員在觀眾前一字排開手持劇本,單純使用聲音演繹台詞,觀眾甚至可以閉上眼睛,當作聆聽一場廣播劇,透過想像力去豐富表演中未被呈現的事物,可說是觀賞一般舞台演出之外的另一種觀劇體驗。這個層次的讀劇,目的可能是為了教育推廣,或是宣傳新劇作,在正式製作所需要的經費到位之前,這樣簡易的、類似show case的讀劇演出,可讓觀眾初步認識新製作,同時,劇團也透過讀劇凝聚人氣、製造口碑、修正文本,這裡的「讀劇」為一種完整劇場製作前的preview。隨著當代劇場不斷朝著多元、跨域發展,「讀劇」不再是種「pre製作」,亦不再是製作的試水溫,「讀劇」亦可以是獨立存在的演出形式。

在台灣,讀劇演出也發展出多變面貌,即將在2020年元月關燈的臺北飛頁書房,自2016年起舉辦連續三季的「飛頁文藝季─劇本讀演」,活動標題為「讀演」(朗讀式的演出),肯定讀劇作為一種展演的價值。其所讀眼的文本不一定都是編劇作品的啼聲初試,2017年第二季系列節目中有編劇林孟寰的《畢業紀念冊》(2011版曾獲第三十八屆香港青年文學獎),編劇雖表示這個故事一再翻修,但2017年的版本依舊保留2007年故事的輪廓;而這場讀劇表演,導演呂筱翊讓演員一邊讀完手上的劇本,一邊將劇本一張張送進碎紙機,用記憶粉碎的殘破映照青春已逝的冷酷與必然,由於「碎紙機」並非劇本裡提到的道具或是場景指示,故在單純台詞、文本脈絡間,導演提出獨樹一幟的戲劇構作概念,拉高一層審美視角,深化戲劇美學。今年八月由策展人山崎理惠子在台北小酒館「月見ル君想フ」推動的「日本當代讀劇祭」,更呈現出讀劇背後的跨文化/戲劇美學問題,其精彩深刻的討論可詳見其他藝評。【1】

拿著劇本的演員,在舞台上操演虛實,觀眾明明看得到劇本,但在讀劇演出時,自動假裝劇本不在場,這樣心照不宣的默契,讓「讀劇」在當代劇場進一步成為一種自我辯證/後戲劇/後設的符號;因此,帶著這樣的邏輯理絡去看「悠式構藝」的《寄身釵裙》讀劇演出更覺得意味深長。除了完整呈現故事,達到上述所說「讀劇作為一種演出」,甚至不避諱表示舞台上就是一群正在做讀劇練習的演員,逆向返回「讀劇作為排練場的一種練習」,而這一切導演手法的選擇,又巧妙呼應文本提到的「虛實扮演」、「身份認同」。「讀劇」在《寄身釵裙》裡,是形式、是內容、是象徵、是符號,除文本精彩、演員精湛外,導演的涉入不只畫龍點睛,甚至讓人覺得這個文本就該使用這樣的讀劇形式;更難得的是,這個劇本還是新編歌仔戲文本。

編劇林幸慧從一份名不見經傳的清代史料獲得靈感,將案卷中的當事人「邢大」與「劉六」轉化成「白明英」與「楊建成」。白明英為孤苦無依的少年郎,有著秀麗端正的美貌,因故扮成女性,與戲班老闆楊建成一同生活;後為了生計,巧扮狐仙,因其裝神弄鬼以及扮女裝、與同性伴侶關係等被視為異端,後入獄並處以死刑。白明英早年曾慘遭同門師兄性侵、後輾轉被賣身,身世極為悲慘;楊建成的出現宛若黑暗中的一線希望,共組家庭的背後原因不完全是愛情,而是活下去的不得不,同時,扮女裝亦非白明英本人的性別認同選擇,而是生存之道。編劇林幸慧從史料中讀出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卑微,紈絝子弟可以大行「男風」,但弱勢族群卻無法選擇該服男裝或女裝;「扮狐仙」是白明英唯一可以自己做主的事,但自我價值仍得透過「扮演他者(狐仙)」才可實踐。這是一個沈重的劇本,悲沉苦澀,選擇用歌仔調恰如其分地演繹呈現出人物內心的婉轉。

寄身釵裙(悠式構藝提供/攝影賴慧君)

沈重題材在搬演上需要適度的調劑與喘息,這時一人分飾多角的演員彭彥旗表現得可圈可點,注入喜劇元素,讓節奏氛圍有層次以及變化。臺灣豫劇團當家花旦蕭揚玲扮演藥店千金時,表現出大小姐的嬌氣與單純,而戲班演員陳月仙則是後宮心機女,表現不俗。雖身為豫劇演員,於歌仔戲唱唸語調略微生澀,但導演利用其非歌仔戲演員出身的背景,在一開場的唸白與唱段裡,特意安排陳昭薇在蕭揚玲身邊指導聲腔口氣,以劇團演員正在「讀劇」的設定,解釋並解決實際上的表演問題;同時,也讓許多跳躍的時空、切換的角色、中性的服裝(所有演員著白襯衫、牛仔褲)一起合理化,且自在地遊走在這個異色幽微的中介場。導演陳煜典大膽且創新的後設手法令人眼睛一亮,但戲到後段表演又走回傳統的敘事劇場,演員繼續手持劇本,但已削弱讀劇的冷靜、理性特質。因此,我無法確定演員的視線是否真的看著當下在唸的台詞,亦或他們所持的劇本在此已變成表面象徵,甚至是干擾?這部分是值得思考的。

白明英一角需要在少年郎與「反串」的女裝切換,難度頗高,選擇乾旦或是坤生演繹白明英會有各自不同的觀演效果。此次製作選擇生旦雙行的陳昭薇,是選角的一大亮點。他雖出身傳統歌仔戲世家,但近年來也嘗試新編戲曲實驗演出,從新聲劇坊的《英雄‧再見》、《Dr.唐的戀愛學分》,與高雄衛武營少年歌子《靈界少年偵察組》,到這次《寄身釵裙》,充分展現舞台實力,不拘泥生/旦框架,回到作為演員中性原始的身體。陳昭薇呈現出的白明英靈氣生動,並令人垂憐,與鄭斐文默契十足地造出深刻的伴侶形象。文本中的楊建成一角,篇幅以及刻畫相較白明英稍顯平板,但生行演員鄭斐文仍塑造出表面上俊秀風光、但是內心懦弱膽小的渣男,十足展現舞台魅力。

寄身釵裙(悠式構藝提供/攝影賴慧君)

於此,筆者不禁思考,若這個劇本改以乾旦演出白明英,楊建成是否需要調整為生理男性演員方能製造同性情慾流動的效果?再者,這是一個挑戰性別越界的文本,演員自身的性別與角色性別的倒置產生的辯證感,「反串」所引發的「次文本」想像,以及扮演的曖昧性會否才是觀演當下最誘惑人心的部分。於是,筆者不再去計較白明英夠不夠man/陽剛,扮女裝後是否還有「男相」的原始成分,因為在意這些行當表演顯得吹毛求疵了。演員與演員之間是否具備化學變化,讓故事有張力以及說服力,就比什麼都重要;因此,《寄身釵裙》的四名演員之間不可思議地平衡著彼此間的表演能量──有時兩名演員在讀本,另兩名演員在舞台一角做出人物剪影情境;有時角色分裂成兩個演員,一個單純在讀本,另一個在對戲。納豆劇場建築物的紅磚瓦牆所帶有的古樸單純質感,正好提供《寄身釵裙》施展動人魔法的舞台。

原本看戲前對於歌仔戲要做讀劇演出存有許多質疑,最大疑惑便在於:傳統戲劇「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特色,使用現代劇場的讀劇形式,是否犧牲原本特色?然看完整場演出,我反思自己不該再拿「現代戲劇」與「戲曲」的框架去想像劇場;在《寄身釵裙》裡,我感受到虛實交錯/陰陽雙生,以及劇場無邊的包容。這是一齣能帶給人營造無邊的想像的讀劇表演,日後若有機會再演,是否要捨去「讀劇」的表演特色,走上精緻歌仔戲之路?這個劇本當然精彩地具備上大劇場的本錢,但上了大型舞台,勢必無法呈現僅用四位演員所製造出的想像力,以及解構讀劇表演所帶來的實驗張力。讀劇表演很稀少,歌仔戲讀劇演出更是鳳毛麟角,而《寄身釵裙》展現讀劇表演新觀點/視域,期待團隊日後的新作品。


註釋

1、共有兩篇評論討論此次讀劇活動。

王威智:〈讀劇的時間政治《青年世代未完成──日本當代讀劇祭》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6682

張又升:〈讀劇的美與政治的難:反思《青年世代未完成──日本當代讀劇祭》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6544

《寄身釵裙》

演出|悠式構藝
時間|2019/12/15 14: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