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上的天籟美聲,其他族群如何一起唱?──《斜坡上的藝術節》裡的「斜坡野台」
12月
04
2020
青葉魯凱歌謠兒童合唱團在合唱中融入戲劇元素(施靜沂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2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第三屆「斜坡上的藝術節」,一如前兩年,也舉辦於屏東潮州的林後四平森林園區。這裡雖然占地廣大,但其實與潮州、屏東市區,或藝術節主角──魯凱族與排灣族的部落,都還有一段距離。不過若以此為認識「斜坡子民」【1】的橋樑或出發點,無論是誰,應都不難找到適合的角度;畢竟主辦單位規劃了三個不同主題的市集,將食物、服飾、工藝、農業、文創產品等涵蓋在內;樂舞表演方面,則透過斜坡大舞台、斜坡野台、斜坡Vusam舞台等不同的表演場域,讓不同屬性、規模的「斜坡」樂舞,都盡可能找到歸屬的舞台。

打磨中的「斜坡子民」音樂X市集品牌

換言之,以「斜坡」為品牌,把屏東地區的魯凱族與排灣族人凝聚、並置於此,的確迸發出文化的火花──因為一踏進藝術節會場,目光很快就會被視覺風格強烈的各式攤位吸引,但如此形式與花蓮、台東的原住民相關音樂節並無太大差異,只是階序社會(hierarchical Society)的排灣族與魯凱族,服飾更加華麗,且有著不同於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等的老鷹、雲豹、百合花、琉璃珠等族群文化的精神象徵,為其文創與復振的靈感。不過,其他族群的參與者,怎麼藉著觀演、交流與消費等過程逐步進到文化核心,進而感同身受且有所斬獲呢?

透過視、聽、嗅、味等多重感官與沉浸式互動,外來訪客日益感受與辨別出斜坡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文化精髓終究不是那麼簡單又好說。語言、神話與心靈世界等無形資產,仍要透過樂舞、文學、文化翻譯等曲折、反覆的旅程,才能讓不同民族的心靈稍微接近;或許這便是為什麼,當我們想認真了解文化時,在市集消費或跟攤主哈拉幾句,總是很難完全明白;而多數藝術節、音樂節也必須兼顧淺嚐即止及深度認識、相似家族(family resemblance)或其他族群的種種需求,提供盡可能多樣的互動途徑才能圓滿。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為何音樂節和市集總是並置,如此是否很沒創意的問題,或許比較能對此形式的重複稍感釋懷吧!

歷經世界舞台認證的天籟美聲洗禮,還想多認識一點……

彩虹古謠隊(施靜沂攝影、提供)

此次藝術節,筆者同樣為了想更接近斜坡子民的文化與心靈,而於活動第三天下午前往族語歌謠演出最豐富的斜坡野台觀賞演出。一方面懾服於青葉魯凱歌謠兒童合唱團、希望兒童合唱團等登上世界舞台的歌聲,且對不是從國外紅回台灣,但仍唱出自己歌路的彩虹古謠、Supaw青年會排灣樂舞團等團體同感敬佩。但另一方面總覺得,「野台」對表演歌謠的介紹與互動稍嫌簡略,導致在天籟歌聲接連洗禮後,恍如身在夢境,但就在想試著從自己熟悉的中文語境認識相關文化內涵,野台就要收攤了。因而試問:若在演出前後,讓團員或教師介紹一下自己,說明古謠、童謠的由來或選曲,甚至安排一點族語、文化關鍵字的教學,是否能在聽眾與演出者之間創造出新的記憶點,也讓歌謠與文化被更完整地認識?!

不過,雖然少了點中文翻譯,導致其他族群的聽眾可能聽不太懂,但各個演出團體其實就藝術節這麼一個較為自由、活潑的場合,也做出頗富巧思的設計。其中,率先出場、也是此次唯一的魯凱族──青葉魯凱歌謠兒童合唱團,在服飾上就透過每位團員盛裝打扮、頭上配戴百合花,呈現其族群特色;歌曲呈現上,更將小小的童謠做出富層次感的變化與表現。在唐秀月老師帶領下,小學生團員的動作、隊形轉換都很熟練,歌聲之美盡情發揮,而以前一字尾音作為下一字字首的〈ilata senay〉【2】(大家來唱歌)一曲,更因易於琅琅上口,而自成令人難忘的歌謠特色。

Supaw青年會排灣樂舞團(施靜沂攝影、提供)

這首歌一開始,便以「senai」和「ila」兩個單字組成「ila ta senai ialaila ilaila ialai senai」的第一句歌詞;「senai」意為生活中的唱歌,類同於卑南語的「senay」,「ila」則為「走、一起來」之意。演出呈現上,指導老師將〈ilata senay〉和〈vaivaiya〉(太陽照耀吧!)編為童謠組曲,從歌詞上來理解,後者中的「vai」意為太陽,「vaivai」意為每一天、晴天,而「miyakau ulravane eleeleelethe」意為像銅鏡一樣閃亮,「miyakau paysu kalridedede」意為像錢幣一樣圓圓的。可見歌詞文本並不難懂,只要知道幾個族語關鍵字就能掌握大意。

除了藉由拍手、重唱、牽手與輕快的節奏展現孩童朝陽般的活力,最後一段還加入中文歌詞與歡呼,搭建起太陽與歌唱蘊含之溫暖與友誼的橋樑:「張開你的雙手,讓我擁抱你,盡情享受遠方,溫暖的友誼。圍著圈圈跳舞,拉近了距離。讓我們都看見,善良與美麗。」【3】事實上,這也正是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主題曲〈擁抱世界擁抱你〉的旋律,且以排灣語「i u giugi senasena i」(大家一起來唱歌、跳舞之意)為開頭;不過因為演出時沒有提示,或許也有聽眾和筆者一樣,總覺得在哪裡聽過,卻等到結束後才想起來。

此團除了亮眼大氣地詮釋魯凱族語童謠,最後一首〈採百花果〉融入生活情境,用頑皮的猴子拿百香果丟人的趣味情節,展演在山上生活時,人與自然萬物微妙、俏皮的互動,可說在合唱中以戲劇元素點睛。演出時,團員們先自人聲模仿的雞鳴中悠悠醒轉,展開一天的生活;中間則藉由活力十足的帶動唱,模仿古靈精怪的猴子,結束前還讓一個揹簍子、準備採百花果的女孩跳躍出場,被老師、同學飾演的猴群「哇!」的嚇到跌坐在地,創造出效果且力度兼具的結尾。

青葉魯凱歌謠兒童合唱團及指揮老師唐秀月(施靜沂攝影、提供)

藉由多語合唱,拓展文化知識與歌路

相較上述俏皮、童趣且活力的合唱演出,接續的希望兒童合唱團藉由詮釋不同國族、語言的歌曲,嶄露文化學習力、音樂才華及潛力,還有對世界的豐富想像與情感。從這些高中年紀的團員其演出服飾──紅色上衣搭配紅、黃、綠三色長裙可見,其與此屆「斜坡上的藝術節」視覺意象有所呼應,而聽到閩南語的〈天黑黑〉與英語、西班牙語的帕普利斯(Jim Papoulis)名曲〈Oye〉【4】時,的確有種驚艷感。尤其〈Oye〉一曲是祈求夢想成真與機會到來的歌,雖以明亮的笑容、舞步與裙襬,輔以鼓、沙鈴和木魚等樂器聲音,呈現西班牙文化明亮、熱情的特質,但仔細聽讀歌詞便會發現,蘊含其中的是等待、找路的心情,還有對機會及美好未來的召喚及想像;既呼應「希望」的團名,或也可謂團風的呈顯?!

希望兒童合唱團及指揮老師吳聖穎(施靜沂攝影、提供)

把國語「林班歌」唱回族語版,折射出對土地、文化的愛

若談及此團的演出,仍不得不提那首傳唱近半世紀的〈涼山情歌〉。此曲為前涼山國小校長羅萬斗所作,以男女情歌的形式講述對家鄉、土地、文化的連結與愛,其中文版歌詞中,那句「再會吧!我的心上人」最為耳熟能詳。然而,希望兒童合唱團演唱的風格與芮斯、林廣財等歌手的詮釋路徑截然不同,乍聽下彷彿完全不同的作品;除了因為排灣族語的關係,少了國語版那種強烈的大時代、小人物悲情,此處重唱、合唱的女聲變換,更添均衡與莊重,或也更加回歸作曲人的創作初衷──不只是戀人之間的情愛,更將之昇華為對土地與文化既深而廣的珍惜。

Akav ta kinasinglitan pinui makazayazayan sekulabu amimi a tjengelaya qen,

屏東縣是懷念的故鄉 瑪家鄉涼山村的小姐呀我愛妳,

sa kakinungid anga ljecikel sun sema tjanuaqen.

不知道什麼時候 才能夠回到我的身邊。【5】

長者的叮嚀:以「修剪」一棵樹的邏輯趨向完美

於此「原民合唱」系列的安排中,原住民歌謠教師合唱團應為最資深的一團。從其演出之〈長者的叮嚀〉、牡丹鄉的〈伐樹歌〉等曲目中,可見對生命提升的期許與諄諄教誨之心。歌詞中,藉由修剪相思樹比喻去蕪存菁、技藝精進、自我提升的生命實踐路徑,頗吻合教師、長老一路指引、守護學子的視角與形象,也反映出南島語言擅以自然萬物度量、玩味生命的敘事特色,節錄首段中譯歌詞如下:

我有一棵相思樹,我要把它修剪整理,要讓它呈現出最完美的姿態,要把多餘的樹枝剪除,小枝的留下,好讓小鳥有築巢棲息的地方。【6】

事實上,此團也是斜坡野台「原民合唱」系列中,唯一有對演出歌曲進行介紹者。藉由指揮老師的說明得知,伐樹以前是排灣族男性很重要的工作,而演出中的混聲合唱,或許便是以歌聲再現過往女性在樹下看著男性伐樹的姿態,可說是在身體力行的實踐與日日微調的旅途中,穩穩鋪設出通往未來的道路。

註釋

1、魯凱族與排灣族自稱kacalisiyan,意即「真正住在斜坡上的子民」。

2、資料來源:「驚嘆號」原住民族群永續教育計劃(2016)。

3、資料來源:《擁抱世界擁抱你》(2020)音樂專輯。

4、相關內容分析,參考楊麗雯:〈吉姆.帕普利斯六首合唱作品之樂曲分析與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5、資料來源:《雲起時的戀曲》音樂專輯(2020)。

6、資料來源:《新寶島康樂隊第叔張》音樂專輯(2014)。

《斜坡上的藝術節》

演出|青葉魯凱歌謠兒童合唱團、希望兒童合唱團、原住民歌謠教師合唱團、Supaw青年會排灣樂舞團、彩虹古謠隊
時間|2020/11/01 14:30
地點|屏東潮州林後四平森林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