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歌仔戲小生那不被理解的命運《雨中戲臺》
2月
09
2021
雨中戲臺(金枝演社、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27次瀏覽
許美惠(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雨中戲臺》是臺灣戲曲中心2020年的旗艦製作,因疫情的緣故延後至2021年始得演出,特別邀請了長年創作舞台劇本的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編劇,並媒合了金枝演社與春美歌劇團共同製作,充分展現要說一個屬於歌仔戲人物生命與戲劇故事的企圖心。

金枝演社創辦人王榮裕的母親是歌仔戲名伶謝月霞,出生於日治末期,經歷內臺外臺歌仔戲班,傳統戲與胡撇仔均有擅場,也因此「金枝演社」藉由謝月霞的藝術底蘊,推出「胡撇仔系列」,試圖為「胡撇仔戲」重新發聲,某種程度上發揮了扭轉其負面社會印象的影響力。而春美歌劇團當家小生郭春美,遊走於外臺、電視、劇場甚至電影均是游刃有餘,不但具備傳統戲劇表演功力,更在2001年外台歌仔戲匯演中以胡撇仔戲《飛賊黑鷹》風靡無數戲迷甚至非戲迷,可謂是圈粉無數,大大提升胡撇仔戲魅力的能見度,為此當2020年推出金枝演社執行編導,郭春美代言歌仔戲小生的生命主角的組合,實在讓人眼睛一亮,無限企盼。

全劇以歌仔戲小生月鳳的生命故事為主軸,透過月鳳的兒子志成的視角觀看母親起落的一生,從不諒解到自己也走上戲劇的道路後,終於懂得如何理解母親、與她和解的一段心路歷程。即便一段段的說書人口白表述得很清楚,但看完全劇後,心中還是有梗卡之處,忍不住想問:這段名為小生的命運與人生,真實的被理解與接納了嗎?

在兒子眼中的月鳳,由許多片段組成:臺上演出傳統歌仔戲薛丁山一角的月鳳、後臺強勢不願順從流氓丈夫故而對兒女言語暴力的月鳳,為求生存連五子哭墓、賣藥團與禁戲都接演的月鳳,為穩固戲班生意周旋於男人間的月鳳,演出胡撇仔《飛賊黑鷹》成為觀眾偶像的月鳳,即使賺了錢仍生活墮落且害女兒在夫家無地自處的月鳳;在命運之前不肯服輸但卻也不知為何戰勝了的月鳳,終於對兒子展現母愛但卻無法被接納同住的月鳳。這些似乎要告訴我們,她是一位名為「小生」的母親,因為「命運的捉弄」,她為了「求生存」,所以她背負「拋夫棄子」、「男朋友一個換過一個」、「下戲後不是飲就是賭」的罵名,可是當「兒子也成為戲劇從業人員後」,「明白並接納了母親」。可是這樣的轉變是為什麼?似乎無法從戲劇脈絡清楚感知。或許因為故事的主角人物是月鳳,但我們僅能從志成的視角來觀看月鳳,在志成這個受盡傷害的孩子的視角中,對於母親人生困境的理解,以及最終能說服自己接納她的理由僅及於「求生存」,這是否足以回應志成心中對母親的譴責?或許從來沒有。是以及至最後,仍沒能與母親同住,卻也讓月鳳這個人物始終有些疏離。若要談和解,或許應該好好處理志成一角的心理轉折,正視他所受的傷,接納那個始終無法諒解母親的自己,才能尋覓出一條更好的理解母親的道路,進而豐富月鳳的人物設定吧。

雨中戲臺(金枝演社、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雨中戲臺》企圖要說一個戲班的故事,媒合現代劇場與歌仔戲演員似為必要的模式。同台併演的兩個團隊,金枝演社維持著自有一貫的類型化演法,風格強烈;而春美歌劇團的演員除了要擔綱歌仔戲傳統劇與胡撇仔的演出外,也挑戰演出「臺下」的角色,演出效果卻十分使人驚豔,無論是口條上的切換、動作上的去程式化,都相當自然且貼合角色,可見一年兩百五十天以上的現場演出,的確是厚植演員實力的最佳場域。

當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家小生郭春美以及演出少年志成、同時戲外身分也是郭春美女兒的孫凱琳。郭春美在舞台上無論演出傳統歌仔戲小生(薛丁山)、小旦(徐秀娘)以及胡撇仔小生(黑鷹),或者演出本劇主角月鳳從少年到老年的神韻,舉手投足間無一不稱職,展現出歌仔戲演員收放自如彈性極大的表演實力。孫凱琳除了演出本劇歌仔戲的部分外,尚接演了月鳳之子志成;雖然她本是歌仔戲坤生,但戲曲演出有戲服、厚底靴與應工的程式作為輔助,而少年志成則是生活化的演法,孫凱琳的異性扮演竟也極具說服力。戲外的母女默契成就了戲中的母子衝突,讓那幾場戲增添了許多交鋒的火花,孫凱琳無異承襲了母親優異的戲感,未來發展實令人期待。

然而戲劇與戲中戲(戲曲),如何切換拿捏,除了考驗演員的本事,整體風格也端看導演如何融合與創造,戲曲的主角人物,最重視的就是出場的亮相,以薛丁山與樊梨花二龍出水照槍亮相做為郭春美第一次的出場,鋪墊與呈顯度均不足,實在是不佳的布局;下半場《飛賊黑鷹》的亮相對而言較為妥適,但在場上增設觀眾演員,若是企圖藉此說明胡撇仔戲的魅力,實屬多餘,還不如讓黑鷹完整地表現一段屬於胡撇仔的邪魅奇情,即可不言而喻。在月鳳飲酒獨白的橋段,增加了酒瓶與麻將的對話,或許是現代劇場中慣用的疏離手法,但歌仔戲小生的獨白表演講究的其實是帶領觀眾同感共鳴,因此只見舞台上演員投注真情演出、導演拉出疏離空間,兩股力量不停角力,略顯尷尬;及至「命運,恁祖媽才不信你這套!」之處,歌仔戲演員奮力演出與命運拚搏,帶著烏雲的命運不停嘲弄,如此有張力的對決橋段,也因「命運」的表演者帶著難以剝除的戲謔風格使人頻頻出戲,殊為可惜。

編劇紀蔚然說這齣戲是「私密與公共記憶交織的回憶劇」,導演王榮裕則直言「這是我和我媽媽謝月霞的生命故事」。整體而言,《雨中戲臺》做為臺灣戲曲中心的旗艦製作,以訴說歌仔戲歷史與人物故事的企圖出發是很值得肯定的方向;但實際執行之下,王榮裕身兼故事提供者、導演,又因遇到原主演吳朋奉驟逝故而接演主演,等同演出自己的故事。在臺上直面自我實屬不易,因此他在表演上帶著濃厚的近情情怯,反倒顯得說服力不足。而因為人物視角帶來的疏離感,使得歌仔戲僅似做為整齣戲中用來拼貼妝點的元素,劇種與人物真正遭遇的困境處理得不夠細緻,便顯得力度不足,也就容易將格局僅限縮於個人而非具代表性的、時代人物的命運,讓對於這個製作充滿期待的戲曲觀眾們在心中留下一絲遺憾。

《雨中戲臺》

演出|2021/02/06 19:30
時間|春美歌劇團、金枝演社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戲「怪怪的」,對我來說,不是因為郭春美完美地演出或融合了多種戲劇形式,而是郭春美以她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外的身體實踐,成功演繹了即便是今日最現代的劇場舞台上,觀眾仍保有、也可以創造傳統與現代之外的感受。(汪俊彥)
2月
18
2021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
《劉姥姥和王熙鳳》為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戲齣,編劇兼導演李寶春意圖打造非屬彩旦亦非純然老旦的「劉姥姥」,將目光放在劉姥姥與王熙鳳兩人互動產生的情誼上,跳脫以往戲曲紅樓夢的敘事架構,注重角色本身故事。以京劇演員四功五法的底子為基礎,延伸原著角色特性,結合螢幕投影科技,意圖發展出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2月
08
2024
試著把觀看的視線放寬,就會發現——在室內劇場之外,歌仔戲仍以酬神喜慶的祝儀形態散佈在各廟埕民家。這類演出就是外台民戲,沒有劇本當天才依講戲仙安排現場決定劇碼。陳美雲歌劇團便是大台北地區名氣響亮的老字號歌仔戲劇團之一。
2月
0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