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與「我者」,我們的aural awakening?《我庄三部曲》
4月
29
2021
我庄三部曲(山下民謠提供/攝影王俊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6次瀏覽
林惟萱(音樂文字工作者)

錯過《野蓮出庄》的演出,看到TIFA這場生祥樂隊與NSO國家交響樂團的跨界演出《我庄三部曲》,實為期待。期待,來自對生祥樂隊現場,總能有著在島嶼夏季暢飲冰涼啤酒的暢快印象;期待,也來自於對跨界的想像:在這個守著不變就被質疑的時代,是否能找到古典音樂語法與「我者」聲響融合的新解?跨出去對話之後,可能的美好風景是什麼?

音樂會由器樂合奏展開,如同歌劇開演前濃縮全劇意旨的序曲,意圖營造的磅礡氣勢,在結尾交響樂式的漸強轟然中,舞台燈亮。但,過往印象的陰翳隱隱飄至,在下一首〈豆腐牯〉中形成形狀明確的黑雲籠罩。是,爵士鼓的達達砰響,總能在鼓尖碰觸鼓皮同時,讓所有的「跨」越,只是一幅未收音的生動畫面。更,萬眾注目、具穿透聲線,能力抗嗩吶的生祥,在左側舞台登場,當手指奮力刷動著月琴琴弦開口唱起,那聲響傳來,竟像聽著插在音源孔接觸不良電腦上的耳機,傳來隔著幕的悶聲。當下按奈著想揮舞雙手,對音響工程師呼告「這樣不對」的心情,畢竟,工程師怎麼也不可能目睹四樓聽眾的心急吶喊。不知道鄰座的聽眾是否也如我一樣,對這樣顯而易見的錯誤未能及時糾正感到沮喪,曲畢,我們都沒有拍手。

接下來幾首樂曲,嘗試在用力聚焦傾聽生祥的演唱,亦或拉長焦距欣賞整體聲響間的抉擇擺盪,恍惚間,細節就這樣流失於心神。偶爾,樂手的獨奏片段,將專注自糾結情緒中拉回,例如魏靖儀演奏一長段全泛音的小提琴獨奏,泛音的聲響,切合了樂曲的氣氛,但總覺得,若後半部轉為實音演奏,或許對比的張力,更能挑動聽者情緒。意猶未盡同時,不免暗自期待,在眾聲喧嘩中,還能有多一些清楚感受魏靖儀細膩詮釋的時刻。當生祥對著麥克風宣告中場休息時,還一度以為舞台上的誰都好,終於發現音場問題了!心裡大大鬆了口氣。

下半場,生祥幽默地說接到了客訴電話,知道了三四樓的座位區,聽不清歌者聲音,因此,調整了聲響平衡。終於,生祥回來了,但,「回授」也來了。在熱烈激昂的齊奏中如〈圍庄〉,那「回授」還能像是增加效果,彷彿刻意為之,當一切恬靜落下,那卻顯得突兀而無法再處之泰然。不過,終於能輕易地聽見生祥的聲音,那熟悉的重複著的尾音,讓心緒隨之煽起,一切就有了再次專注的動力,編曲的巧思也自耳際清晰。幾段獨奏配器的設計,如〈慢〉的小號、〈仙人遊庄〉的薩克斯風,樂手動人地演奏詮釋,讓詞曲意境更加彰顯;〈毋願〉的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的四重奏,在滿場眾聲包圍中,讓好似荀白克《昇華之夜》氣氛的弦樂合奏聲響,有得以喘息露面的時刻;〈答覆〉最後從隱微中浮出,加上弱音器(mute)的小號,頑固音型的喃喃自語等,這些細微都一一填構,如斯我庄。

古典與民謠、搖滾的碰撞,在演奏時的即興對話上,彰顯性格的巨大差異。在交響曲中,個人與個人的疊加融合,宛若一聲部的數十百倍放大,那一弓拉的集體性,常是聆賞的高峰體驗。然而,當跨界交合,反映在樂手的表現上,便是吉他、貝斯手等皆不再擁有強大的存在,需與管弦樂器一同限縮自我,成為成就群體至上的一員。僅有生祥樂隊自己的演出,樂手間對話往復的力索激撞,令人印象深刻,此刻,即便早川徹和大竹研都自座位起身搖擺,也難複製那樣的句法互動。這樣的體驗,是古典音樂語法和「我者」跨界對話注定的結果?還是只是與場館空間的屬性不合?或說是我坐的四樓不對?這些,只能等待下一次的演出或錄音來解答。或許,那「再一次」將會驗證這次生祥樂隊與NSO的跨界對話,是如何浸潤成為我們的文化。

還是無法不喜歡的,是透過生祥創作,化為抽象音聲的真摯情感,〈對面烏〉加入了鍾永豐的口白,更令人動容;〈南風〉那無奈嘶啞的「歹勢」;〈打烏子〉讓人不住跟著身體舞動的擬人趣味;最後是〈面帕粄〉,一起跟打後半拍子,想起幾年前那趟朝聖的美濃之旅,在廣興國小旁吃的那碗客家粄條。這些都是即便音場如何,也奪不走的真實觸動。

Netflix影集《狂放時尚圈》(The bold type)裡,不喜歡動真情的凱特,要直到遇見伊斯蘭教徒女同志攝影師阿蒂娜,才赫然驚覺自己可以愛同性,可以用情至深。阿蒂娜告訴凱特,這個遇見是凱特的「sexual awakening」。曾經,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阿爾卑斯交響曲》、白建宇的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生祥樂隊《菊花夜行軍》15周年紀念演唱會的〈風神125〉等,都讓我體驗了「aural awakening」。尚未覺醒的,期待下一次。

《我庄三部曲》

演出|生祥樂隊
時間|2021/04/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我聽來,這回加入的古典音樂,並沒有被「吸納」進生祥樂隊裡,反而更像是生祥樂隊幾乎全盤地朝向管弦樂/張玹的那端傾去。或者說,《我庄三部曲》的種種成敗,大多起因於林生祥/生祥樂隊之於古典樂極度謙卑、海涵的態度之下。(顏采騰)
4月
27
2021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