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一如在場的演出:關於《動態切片.舞影疫常》線上影像創作展
7月
27
2021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古羅文君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2次瀏覽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線上影像創作展是在「藝文紓困」補助下應運而生的一個策展計畫,由稻草人現代舞團的古羅文君擔任策展,帶領四位新興的身體創作者想像關於展覽的樣貌,因應疫情蔓延,空間禁錮的情況,採用的是虛擬展間的方式。這種直觀的擴增實境運用,多出現在廣義的博物館展示規劃中,常作為推廣教育的目的使用,方便與因遠距無法到場觀看的客群共享,也為有檔期限制的展場空間留下立體的影像見證。虛擬展示的規劃基本上是依附實體已佈展完成的展間而成立的,關於虛擬展出能否完整保留或間接取代實體展覽的構成,在博物館學界尚有許多莫衷一是的討論,實不宜僭越專業,僅就策展概念與創作媒材的質地作論述主軸。

在實體空間已被迫取消的狀況中,重新想像並虛擬出一個不存在的展間是否有其必要?展覽開宗明義地講到這是邀請創作者在居家中尋找舞蹈之光的創作,其發展作品的途徑皆來自於個別獨立的環境。對於線上展間的想像,舞者若僅侷限在佈展上傳作品時,意識到這是一個有光有廊道的展間,在未曾包括「現地創作」、沒有要聚焦地方、不具備限地建構情境的脈絡中,刻意開發僅聊備互動功能的場景,聚集過多力道在一個較無施力點的線上展間,反而易於讓展覽的主體性產生偏頗,讓觀眾的想像趨向虛無。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古羅文君提供)

另試圖提出媒材特性的癥結點,說明展覽為何走向策展形式凌駕於作品內容,且有畫地自限的風險,在概括區分的藝術類型中,建築與雕塑因其立體造型被認定為最具備空間概念的創作形制,環境的通透性、動線的環轉容積率、再現與模擬的必要程度、能否擁有全景的視野等,在線上策展中也可依此作為是否需要三維展間的考量,攝影與錄像展覽,除非是錄像裝置的形態,否則其涉及的空間架構僅在二維的平面,在線上展覽的機制中,省略了相紙、屏幕等材質的顯影觀看,作為間接影像的再現,但仍然要維持相素、畫質以利細節紋理的能見性與清晰度。本次展覽所採用的線上平台顯然無法順應此需求,它能夠擬真的限度與功能性, 似乎比較像是展覽前期、尚未佈展時,模擬作品上牆的樣態,討論展品選件、空間配置的參考,距離用作實際認識作品仍有一段落差。現今是資訊視覺化的時代,觀眾的視覺感官都被訓練得宜,就算是一則網頁、一個影音平台,只要能實踐策展理念同時有助於妥善呈現作品,或許就不該排除在選項之外。

倘若觀眾的互動體驗,被視作展覽詮釋的主要重點,那開展當日的導覽活動更像是展演計畫的一部分,近似一個走入展間的現場藝術,或是導覽講座式的展演。展示的概念轉向聽覺化的實踐,觀眾參與了「模型展間」的導覽,藉由聲音的引導,加上游標式的移動與跨距,空間從始至終出現了意義;「請問到達作品前面了嗎?」、「請幫我轉向下一個展示點。」這種未被編入劇本的口白,彷彿為了舒展場景而設下的台詞;實則直播時在二個平台轉換未能及時同步對位而產生的對話,反而更像身體進入虛擬空間時會產生的情境反應,在影像作品被逐格化和邊陲化的條件下,視覺被迫排除在體驗感官外,唯有聲音還能繼續指引身體開啟想像,堪稱逸出表定之外的驚喜。聆聽「在光消逝之前-6」作品解說時,巧妙地召喚出觀看一部電影作品時的記憶;走近「戶外球賽」採取了主客體易位的角度,邀請觀眾經由畫外音,體驗空間區隔內的封閉性,聲音描摹出的影像似乎比作品更顯逼真。

線上展演如同線下真實環境的表演一般,同樣會遭遇受限於硬體並有技術難題需要克服,若僅獲得過渡式的資源,這種階段性呈現的狀態也是足以預見,實則很難擁有旗艦版節目的期待。

註釋:本線上影像創作展網址為 https://reurl.cc/lRMdLj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

演出|古羅文君(策展)、蔡馨瑩、蘇鈺婷、楊舜名、高辛毓
時間|2021/07/16 19:30
地點|線上(artsteps.com)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