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2021萬華大鬧熱》之在地連結
12月
16
2021
萬華大鬧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2次瀏覽
宋運川(台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在職生、新媒體業影音工程人員、社會議題參與者)

《萬華大鬧熱》音樂祭的脈絡是建立在萬華擁有165年歷史的艋舺青山宮上,當地會在每年的十月左右進行青山宮遶境又稱暗訪,用以消災解厄,整個繞境會在二十四小時不休息的情況下繞境兩至三天,然而如果單單從文化場景面貌而言,主打流行音樂以及獨立音樂的《萬華大鬧熱》音樂祭似乎跟傳統的廟會遶境中家將、神轎、炮竹的樣貌看似沒什麼連結,在中華文化總會的安排下,這獨立樂團所形成的現場音樂面貌卻在這次的音樂祭中獲得了良好的脈絡連結。

對比於去年《萬華大鬧熱》單只是在萬華的艋舺公園搭建一個舞台,今年則選擇了三個對青山宮而言重要的舞台地點,分別是青山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以及直興市場,這三者的位置剛好就是青山宮大遶境的重要文化地點,在青山宮前的舞台讓人不禁想起大遶境最後時刻,當回到青山宮前萬頭攢動且青山王爺三進三出的情景,三進三出之意為表達對青山王爺前大量信眾的不捨以及再次巡視,對比於大量前來觀看當天壓軸滅火器樂團的樂迷,亦同樣令人想起在青山王爺前之場景,人們同樣的產生了在慶典前的聚集以及期待,在歡愉的慶典前文化的脈絡產生重疊於此,並無文化類別之分野。ˊ

當天筆者於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所見到的更是特別的文化跨界之樣貌,祖師廟的廟埕十分之小,以至於一進到廟埕就會立即看到祖師廟的廟宇全貌,但是當天表演的樂團卻是台北爵士大樂隊,於是這樣子非常看似衝突的音樂場景隨之產生,傳統的廟宇前飄揚的卻是源自於美國西洋的爵士樂,這樣的音樂文化之衝突性卻並非沒有其脈絡前例可循,回想過往廟宇在酬神之際,傳統的節目會聘請歌仔戲、布袋戲戲班來廟埕前方酬神演出,隨時代演變酬神演出也包含了在廟埕前方架起投影布幕播放各式電影,從早期的台語電影到後期常常會出現西洋影片,在這樣的時代更迭下廟方的酬神節目也隨著演進,於是乎在廟宇前飄揚著爵士音樂這個場景就顯得沒這麼突兀,反而有它的時代脈絡,在台北爵士大樂隊的演出中,曲目多半挑選各種新年賀歲歌曲,並且演義為西洋爵士的版本,在獨特的和聲編排下卻同樣有著傳統的旋律風貌,台北爵士大樂隊其中幾位首席亦為來自西方的外國樂手,這樣海內外傳統歌曲以及爵士樂融合的樂風,讓當天祖師廟的前方產生出這樣獨特卻保有其文化脈絡的場景。

當日在直興市場的舞台是整個音樂節中最為特別的舞台,其十分有別於傳統音樂節舞台的樣貌造就在路上遇到了許多找不到其位置的樂迷,主辦單位發揮了和在地脈絡最為貼切的巧思,將整個舞台設置於傳統市場的正中央,就在火龍果紙箱以及魚肉砧板的中間,所有的年輕樂迷在看到如此衝突的場景樣貌,都不由得十分驚訝。初踏入所見之流行音樂的表演藝術脈絡在此看起來十分的衝突,表演的樂手旁邊就是裝豬肉的紙箱,並且旁邊的雜貨店、肉鋪、麵攤依然正常的攬客營業,在場沒有煙霧機但是在樂迷旁就是庇蔭傳統市場的那尊地基主神龕,整張神桌未經音響器材叨擾依然香煙裊裊,每位樂迷經過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拜一下,傳統雜貨店搬運雞蛋的小發財機車在表演中依然穿行於人叢。

直興市場的舞台完整的體現了流行文化在地化的過程。當天演出的春麵樂隊是一個全客語創作的獨立樂團,在整個市場依然在運作的場景下,悠揚的客語歌聲搭配單簧管以及低音管的演奏,在以閩南語為主要文化的艋舺當地市場中,卻仍然不時的引起在地鄉親的駐足。在整個市場的表演中,市場所產生的聲音在此就不再是噪音,而是表演現場的環境音效;這樣的環境聲響恰巧蘊含著其背後之文化脈絡,在樂團的音樂聲中,可以聽到鐵皮屋頂水滴落雨的聲音、市場中料理食物煎煮炸炒的聲音、來買菜的老人家購物聊天等。

筆者任職於音響工程領域之經驗而言,現場完全沒有任何的吸音隔音設備,在僅有的音響器材下理當不會有完好的表演呈現效果,但是當天現場所呈現出來的音樂效果在包含了上述的環境聲響後,現場的音場卻是十分的圓潤,更因為有了市場的這些聲音,使得當天現場的獨立樂團音樂表演更加的富含並且融入當地的文化脈絡,更顯其文化底蘊充份的藉活動所彰顯,在音樂表演上格外的有溫度。

《萬華大鬧熱》音樂祭所挑選的地點除了因為有青山宮遶境的地理位置意義之外,今年所挑選的地點更是完美的結合當地的文化樣貌,縱然表演的都是流行音樂系及獨立音樂樂團還有藝人,然而當地的地點因為靠近猛岬公園還有著名的性工作者聚集地金帝大夏,在前往富含現代感的流行音樂表演之前,遊民和性工作者便存在於這些音樂活動樣貌中,但是在這樣的表演活動安排下,這些地理位置所存在和音樂場景不搭嘎的人們,卻會顯得格外凸顯當地的在地文化。哪怕是一輩子沒有聽過獨立音樂的在地鄉親,以及未曾接觸過傳統文化的新生代聽團仔,在經過表演的現場看到和傳統空間中這些市場、宮廟所產生的跨界文化,也能夠因為這樣的文化樣貌而產生連結,藉由屏除以往所謂文化貴賤的刻板印像,成功的建立獨立文化以及在的傳統文化的連結。

《2021萬華大鬧熱》

演出|中華文化總會主辦
時間|2021/11/20 13:00
地點|艋舺青山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直興市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重新思考在現場呈現技術主導的音像藝術對於場館本身的意義:它已不是如何提升表演的能見度,而是如何提供當代的新敘事法(Narratology):某種科技所賦予的原生空間經驗⋯⋯
9月
06
2024
除了IP本身的知名度和表演團隊的口碑,究竟動漫(畫)音樂會的魅力何在?它塑造了怎樣的欣賞體驗?它和其他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是否有可比性?
9月
06
2024
延續去年以關注臺灣爵士音樂表演為主題,這三場演出的製作思維,是邀請樂迷共同想像「臺灣爵士樂」可以有什麼有趣的玩法?除了向經典致敬之外,是否也能端出有親和力的原創作品?加入即興元素,重新編曲的流行音樂,是否依然深具魅力?
8月
26
2024
將流行歌當成一種親近聽眾的媒介,帶出爵士演奏的魅力,並且透過聆聽環境的設計,讓大眾可以輕鬆自在地欣賞音樂,《臺味爵醒》算是作得很成功的演出。
8月
15
2024
開幕場次「流動的山海」,相較於主流華語和本土多元母語音樂之間的平衡課題,今年更加強音樂的流動,似乎期盼以音樂本身能穿越時空的流動(flow)對應「流動的邊界」,在時光流淌間和觀眾、山海共創一個個美好瞬間
8月
15
2024
默默是國內少見的,以演唱中低音域見長的爵士音樂家。透過這一晚的演出,她純熟的歌唱實力再次獲得驗證,而廖旻瑜大氣、華麗的鋼琴演奏,江忻薇時而飽滿、時而柔情的小提琴演奏,也讓現場聽眾感受到標準曲經過重新詮釋後,千變萬化的魅力。
8月
06
2024
就整體視覺製作上,雖然國家交響樂團請來了日籍導演太田麻衣子,但整合其實相當不理想,國家音樂廳雖是一個折衷的場地,但筆者在欣賞中所感受到的,只能看見導演對走位、動作等基礎的處理,完全沒有感受到導演要如何面對這個有限的場地?
8月
02
2024
現代人聲音樂開展的創意與人的距離並不遙遠,並不像是要刻意背離規矩做出的叛逆,反而是直達人心的驚豔與溫暖;或許沒有你所期待的神聖莊嚴洗滌心靈,也可能不是你所想像的歡唱KTV,但在這個午後,卻是一群人用最純粹的人聲,試圖施下一種看見音樂的魔法。
7月
30
2024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