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迷養成所——演員劇場的實證《黃宇琳專場》
7月
12
2022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3次瀏覽

紀慧玲(駐站評論人)


字幕剛打出《活捉》,觀眾掌聲就炸棚了。《盜仙草》主角白素貞還沒登場,鶴童黃世苰剛一亮相,也拿了碰頭采。這一兩年來,國光劇團主舞台臺灣戲曲中心看戲場合總是這股熱浪,觀眾有點腎上腺過亢般,唯恐叫好落於人後。這等演唱會級激動,至少應證了戲曲該有的一項美好傳統,觀眾可以隨時叫好,用力拍掌,這不僅是給予演員最貼心回饋,也是身為觀眾甘心也得意享受看戲趣的特有權利之一。

京劇在台灣,從國家到國立劇團保護制度迄今,這幾年,因為上下一心,惟命維艱,藝術總監王安祈身念藝學繫於一,老中青三代將士用命,一波波炒熱了票房與舞台,甚且達於過往未曾有的熱度。這多少跟傳統戲重登台有關,因為傳統戲以戲保人或人保戲,人戲一體,總要相輔相成,才能好上加好,才能讓觀眾適時不吝惜地給好。觀眾識得了演員,說起演員的好,臉書自帶宣傳不遺餘力。從這個角度看,除了歌仔戲粉絲熱從沒斷層過,台上紅紙現金可為明證之外,京劇舞台的當下這波演員熱潮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9日晚打著「黃宇琳專場」標題,從科班時期即備受肯定的青衣花旦黃宇琳,終於加入國光,當晚雙貼拿手戲《癡夢》、《活捉》。黃宇琳的《癡夢》不若台灣也曾看過的大陸南京崑劇院名伶張繼青,厭苦、悔怨全在氣口聲情裡;也不若上海崑劇團另一名伶梁谷音,驚疑、嘻嘲寫在身上,貫成了人生悲劇。有說黃宇琳習京劇荀派孫毓敏較多,但荀派做派外放,黃宇琳又不若這般用力。她一出場,臉上平庸,眼神鬆怠,情態與身上就是村婦狀,不修飾精緻,也幾乎不著亮采。不與觀者交流,活在粗鄙村婦狀態裡,真讓人倒吞一口氣,什麼樣的自信才敢把青衣的正旦形色「盡掃落地」呢!她自顧自回溯自身,戲中有三次笑聲,第一次讓人感到粗俗,第二次誇張,讓人感到悲劇來臨的荒謬,到第三次夢醒夢碎,零碎的笑聲自嘲自怨,緩慢退場,真讓人痛到揪心。無知女子把自己置於死地,黃宇琳也把角色置於淖地,她的崔氏讓人相信此人既無美色,又無智慧,只會叨唸,徒留癡夢一場。這是何等的琢磨與體會。難怪去年本事劇團為她改編實驗劇《崔氏》,黃宇琳的崔氏如此接地氣,無一不工,卻渾然無痕,讓人相信歷來她參與的屏風表演班、歌仔戲演出,多少對她產生了表演內化的影響。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活捉》亮點是蹻工,與她搭配的陳清河,兩人完美結合,無聲不歌,無歌不舞。踩蹻演幽魂,最是看腳下細碎步伐,搭配圓場,如冥河靜水,悠來盪去,像個空心人偶,上身不動,腳下疾行。第一景燈光太做戲了,如同黃宇琳手上拿的鬼臉面具,有點太寫實了些,映得第二景進入張文遠家中頓時白亮顯得反差過大,也讓戲的節奏忽得加速。只見陳清河身手俐落,趲平、鑽桌、上桌,毫不費力,保持了覷覦美色的奸滑狎昵,又好似青春少男才有的豐姿,不免讓人遐想連翩。相形之下,黃宇琳的閻惜姣反倒情態少了些,似乎冶艷嬌媚可以再加多些。這戲她與陳清河搭配十餘年,已是經典裡的經典,時光荏苒,兩人表演狀態依舊維持,雖眼花撩亂之餘有點顧不得閻惜姣與張文遠的曖昧,但演員一身功夫太讓人心疼也感動,沒什麼可苛求的,為她/他們身為演員保持了最佳狀態鼓掌。也難怪觀眾未演先爆棚的掌聲了。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同場還有開場的張珈羚武旦戲《盜仙草》,與下半場李家德、潘守和《呂布試馬》。張珈羚連環踢槍、反手接槍,肩、背、腰全身開弓應戰,而不疾不徐,緊合密縫,又保有白蛇的旦行柔軟身姿,一場戲下來,贏得不少觀眾與師長肯定,入行明星之列。應該可以自封為「國光一條腿」的李家德,已是國光超新星宇宙新人,大概也是《呂布試馬》太燙熱了,觀眾冷不下來,才接著看到《活捉》劇名字幕一出就爆掌聲。

這股掀頂般的叫好勁頭,讓人感覺戲曲與觀眾的雙重希望。如同王安祈在她的臉書寫道,【1】民國七、八十年的國軍文藝中心儘管還有戲,但觀眾凋零,氣氛落寞。炸鍋的熱潮從1993年兩岸交流中國戲曲團來台演出,才又重新銜接早年光景。而倏忽三十年,台灣京劇又熱絡了起來,又是覷著演員,各自追捧,說起唱腔、身段、武功、流派如何如何的戲迷風流。看戲,人人都可以是評家,愈是看得多,愈得出各自品味,不囿於少,也不縮於內。因此,作為國家劇團,國光更該規劃更多常態傳統戲演出,甚且與民間同台交流。明華園老團長陳明吉的名言:濟戲濟人看(戲愈多,愈多人看),愈多(年輕)人能說得一口好戲,愈多懂得叫好的(年輕)觀眾,戲迷之復興不遠矣。


注釋

  1. 見王安祈2022.7.11臉書「寫在國光27 年團慶」。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A7E6eV1MQDkAy9UDCXTsqMkKAsEL24xtLaMTH8TyTWuAGjbSCixXzTZTNX14diMXl&id=100002269788158 搜尋日期2022.7.11

《黃宇琳專場》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2/07/0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
《劉姥姥和王熙鳳》為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戲齣,編劇兼導演李寶春意圖打造非屬彩旦亦非純然老旦的「劉姥姥」,將目光放在劉姥姥與王熙鳳兩人互動產生的情誼上,跳脫以往戲曲紅樓夢的敘事架構,注重角色本身故事。以京劇演員四功五法的底子為基礎,延伸原著角色特性,結合螢幕投影科技,意圖發展出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2月
08
2024
試著把觀看的視線放寬,就會發現——在室內劇場之外,歌仔戲仍以酬神喜慶的祝儀形態散佈在各廟埕民家。這類演出就是外台民戲,沒有劇本當天才依講戲仙安排現場決定劇碼。陳美雲歌劇團便是大台北地區名氣響亮的老字號歌仔戲劇團之一。
2月
06
2024
《寶蓮燈》是一齣充滿象徵隱喻的神仙戲。神仙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人類追尋永恆的內在意識,不停被重述而歷久不衰;也反映戲曲發展與宗教彼此的緊密關聯。
2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