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異前的短暫歇息——《潮來之音》
7月
21
2022
潮來之音(曉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4次瀏覽

洪郁媗


本次的演出是曉劇場為八月即將到來的愛丁堡藝穗節製作的六十分鐘版本,節選了原作中關於女同性戀的越南代孕之旅和與盆栽為友的男子。或許因為演出時長刪減的緣故,貫穿於段落之間的線索並不明顯,亦或作品本身便偏好採用這類短篇幅的形式來回應導演試圖處理的宏大概念,我在觀看過程中偶爾感到段落間的不連續。另一件值得先聲明的事:若單純草覽節目介紹,只抓住幾個顯目的關鍵詞,如「災難」、「孤獨」、「存在」,很可能將《潮來之音》誤認為那類將觀者推入深淵的作品,反而錯過這次演出現場由肢體與潮聲共同堆疊成的療癒能量。


孤身為人,不符常規的異類

開演前夕,七位演員早已各自就位,他們將身體固著在特定的姿勢,成為如石刻般的雕塑,又像是禪修的入定。此刻,表演者的身體在此和舞台的枯山水、盆栽、沙發形成微妙呼應,肉身暫時凍結為靜物,是類屬於萬物的範疇,而非那我們願意獨立命名、稱之為「人」的存在。海浪的聲響將演員的身體從靜物化爲浪潮的部分,透過緩步進退模擬潮起潮落的現象;伴隨著演出者我妻惠美子的呼吸節奏和磬聲,眾表演者的身體時而彎折聚合如一即將襲來的巨浪,時而像浮現在海面、隨即消逝的浪花。甫開場便以身體的律動呈現浪潮的意象,但在這不斷重整、分離的海浪當中隱約存在某種不和諧的裂縫。


潮來之音(曉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首先,在浪聲漸隱之後,是所有角色偶然「同框」的一小段落。透過事件「抓回脫逃的貓」暫時解除眾人的漠然,當歡快音樂結束後,卻又回歸先前互不相識的狀態。在這段帶出角色的引子中,兩位愛侶和手持植物的男子為今日的要角,他們各自困擾的問題相異,但角色卻進入相似的狀態。兩位代孕失敗後的出現分歧的女同情侶或將盆栽作為唯一可訴說對象的男子,他們的身份及面臨的現況,在社會上無法歸為失常的那類,卻也不能如一般人「正常」生活。介於正常/失常兩著向度中間的灰色地帶是他們所處的尷尬位置,身處此地的人們,既無法享有對常規全然漠視的特權,亦得承受身為異類在主流社會生存所加諸的負擔和不解。那些與常人微小的不同,逐漸積累為日常生活的阻力:為什麼女同性戀想要有一個家,必須要承受更多肉身和心靈的折磨?為什麼殊異的思考方式會和世界產生隔閡,導致只有植物願意聆聽?劇場將這些社會中可能存在的情況放大為醒目的「事件」,製造一種外於日常的裂隙,使觀者能短暫地窺視唯在劇場黑暗裡閃現的無奈和孤獨。


在孤獨的本質裡相依

除了這意圖呈現生存之難的一面外,身兼編導的鍾伯淵將他所錄製的一些廣播、播客片段穿插其中,滋長出意外的幽默感。這些錄音涵蓋導演對另一劇名倒置之作《音來之潮》的訪談和像極了動物星球頻道的片段,導演的頻率似乎總是和主持人不在同一個電波上,因為他想討論即將絕種的白犀牛和文明的原始時代、深淵和意識流,而另一方則試圖維持合理的對話(但無功而返),兩方橫亙著理解的代溝。然而,在有點無理頭、摸不著頭緒的對話中,隱約地以無傷地方式帶出一些關於人作為生物的存有與孤獨的討論。

「孤獨的動物無法登上諾亞方舟」,某個存在於音訊裡的導演角色說。


潮來之音(曉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近結束時,戀侶的一方說了她重複無數次的夢。在夢中,她總是試圖穿越荊棘叢、艱難地試圖阻止火山噴發,夢醒前記住的是不變的結局——滾動的巨石仍在身後不斷追趕著,每次的努力皆為徒勞。當她再次向伴侶覆述這幾乎稱得上末日的夢境時,本劇的療癒時刻即將到來。結尾兩人緩步攜手前行,共同抵抗看不見的巨石,場景正如劇中人物的自述:「兩個薛西弗斯。 」

雖然在本次的版本中,末世的隱喻變得模糊,對災難的描述並不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終將降臨的災異或許並不可佈,因為總有某個人、某件事物在那糟糕至極的時候選擇與你一起共渡。《潮來之音》結束得溫柔,所幸那些災難的隱喻暫時隱沒在浪潮當中,短暫的安逸場景稍微消解了先前的困擾,反而帶出某種平靜,在暴風雨尚未到來之前。

《潮來之音》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2/07/16 14: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踏作為後現代舞蹈,為對長久以來除魅思維的回應,企圖歸於前現代、神秘與反語言之狀。簡直是對於西方劇場,尤其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戲劇之沉烈叛亂。然而,舞踏自身反對具體的意義與指認,在此作中卻與文本及語言之戲劇並置。這是否令前節論述舞踏內在深具之動能成為空談?
6月
27
2023
以日常生活的人為故事背景,構成了能看見日本311震災後,在生與死之間的雙重結構劇。透過這樣的架構,舞台上所訴說的語言讓人覺得疑問與不安,真的是有著肉身,擁有意識的「我」所發出來的語言嗎?(中村祥子)
11月
11
2020
鍾伯淵讓角色道出心底,卻不借用本身的「口」脫出話語,而是再安排一位矇眼演員替他們開口,以「攣身自我、複像自我」向觀眾、對方坦白一切。透過另一個自我返身覺察,以「矇眼」使自己的眼不見世間,反能破除眼界的侷限與障蔽,從「內觀」而探悉靈魂,觀照自我。(簡韋樵)
11月
02
2020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