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看客的我們,能做甚麼?《Play Games:降靈會》
8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4次瀏覽

劉瀚傑(政治大學新聞系)


在劇場的時候,身為觀眾的我們常常會被劇場效果吸引、忘我,好像我們真的是「第四面牆」,在這個劇場中我們「並不存在」,所以台上的一切像是被我們偷窺一樣,理所當然的發生著。甚至,我們會產生「我們是全知的上帝視角」這樣的錯覺。但,我們真的什麼都知道嗎?再者,我們知道了,然後呢?

餓極體實驗室劇團製作的《Play Games:降靈會》(下文簡稱為《降靈會》),是《Play Games》這個劇本的又一次演出。這個劇本在拿下台北文學獎的劇本優選後,已經在台灣重新上演了數次,而《降靈會》這次重新詮釋這個劇本,為這個劇本做了更多延伸。這個文本本身的設定就不輕鬆: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母親與不斷成長至一百三十五歲的女兒,不斷地玩著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這樣遊戲的方式揭露背後一個血淋淋的家庭故事。而《降靈會》選擇以兩段肢體開場,一段裏頭有許多重複性的動作,營造強烈的儀式感,彷彿降靈的場面。;另一段則是以爭奪紅色紗裙為主軸,糾纏、拉扯,奪得紗裙後表現出得意的樣子,讓人想到在劇情中想要當「馬麻」的角色們。

接著,四個演員在台上以兒童的口吻玩著扮家家酒,隨著場次的轉換(以及女兒的「成長」)漸漸揭露「小秀」遭遇過的一切。飾演「女兒」的難度頗大,需要隨著場次轉換年齡跟態度,而在一、二兩場的時候在角色的掌握得更好,有更抓到該年齡的樣貌,讓女兒的態度變化跟狀態更加好懂;但在後面兩場時演員情緒的堆疊更加強烈,隨著劇情將張力拉高。飾演母親的演員一直保持五歲,在兒童的揣摩上可圈可點,但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女兒時,似乎缺乏面對不同人的態度差異,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沒有處理好,但整體無傷大雅。比較可惜的,是四位演員在遊戲中似乎並沒有真的在「玩遊戲」,對我而言,會覺得他們在遊戲中沒有感覺到樂趣,讓「遊戲」這點變得較為薄弱或缺少說服力。

《降靈會》在第四場加入的自創的內容,將《Play Games》將文本中留白的空間(角色的生死、「小秀的最後一天」)填滿,讓故事更加具體,也將本來對「旁觀者的冷漠」的指控再往上推到另一個層次。此外,《降靈會》在場次之間加入了串場,讓本來跳躍式的文本能夠有銜接,在觀戲體驗上比閱讀文本時的感受更有脈絡可循。但相較於二轉三的轉場讓人感受到的壓迫跟危急,能夠接上第三場的嚴肅跟指控,一轉二的轉場像是「女兒」以劇中十五歲的身分做出指控,雖然激昂且引人深思,但於相較而言有點突兀與脫離。

從《降靈會》開演前,它就不斷的提醒著你自己旁觀者的身分。演員在開演前便走到台上,在地上撒滿白色面具,隨後便開始暖身。在開演前的這個片刻,我通常都會習慣看過一輪節目單;但當下的我,看哪裡都不是,甚至有種「此刻的我不應該身在此處」的感受。透過這樣的做法,《降靈會》直接地宣告了我「旁觀者」的身分,而且從最開始就是。

演出中,《降靈會》打破文本的設定,以四個主要演員的配置來演出。四位演員像是兩兩一對的在對話,有時又會轉身跟另外一人對話,將文本中本來難以處理的部分巧妙地化解開。在第四場,又由另外兩位演員來扮演「媽媽」跟「小秀」。這樣的作法,把我們跟四位主要演員拉到了同樣的位置:是第三者、是觀眾。於是我們不能再作為輕鬆的旁觀者來看這個故事,而是意識到自己跟台上的人一樣,都是他者。如果台上的人都有在幹嘛(至少他們玩了遊戲),那我們呢?特別是在經歷第三場,已經將所有旁觀的目擊者們都點出來之後,面對第四場的我們——仍然甚麼都不做、坐在台下的我們,到底該如何自處呢?

當時,讀過《Play Games》的我在以為劇情已經結束時,演員們突然一陣激烈的反抗,大喊著「不應該這樣!」。好像在這個瞬間,一切有了轉折。然而不是。他們問著「為什麼不再試試看?」、「為什麼可以輕易結束生命?」,問著母親跟小秀,為什麼不再等等看呢?突然,我們(旁觀者們)變成了那個叫小秀再等一等的母親;而我們像母親旁觀小秀的故事一樣,旁觀著她們的故事。無所作為,但很有想法跟意見;只要看就好,但不會去插手。在台下的我們,原來我們是這樣子的嗎?

從敘事的角度來說,《降靈會》的敘事在演出時就已經完成,沒有給予觀眾太多參與解釋的空間。它在叩問你的冷漠,你的旁觀。所以整體下來,《降靈會》會像是一場「洗面」(在台語裡大概就是被挖苦或者諷刺的意思)。每個觀眾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會影響到每個人對這齣戲的評價,只能說,這個作品沒有要討好觀眾,甚至沒有想要平易近人,但孰好孰壞就是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決斷了。《降靈會》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但並沒有打算給我們回答的機會,我們也沒辦法回答。它就是問問而已,沒有期待任何回應。就算真的有回應,已逝的遊戲聽不到,缽聲響後幽靈們也已經離開了。

《降靈會》的結尾,演員如此說道:「我們的遊戲結束了。現在,換你們了。」但在戲的最後最後,我們都只是那個什麼都想做,但什麼都還沒做、什麼都做不到、也什麼都沒有做的看客。

而身為看客的我們,到底會做什麼呢?只能留給我們自己去確認了。

《Play Games:降靈會》

演出|餓極體實驗室劇團
時間|2022/07/29 19:30
地點|Seety新城視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