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製記憶的碎片《SMAPxSMAP》
9月
13
2013
SMAPxSMAP(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8次瀏覽
楊勝博(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學生)

王嘉明導演的《SMAPxSMAP》的發想點源自日劇,因此在形式上將原來的幕次改為日劇的話次,並模擬日劇常見的集數分為11話,外加SP特別篇成12話。而劇中所呈現的台灣90年代流行文化,對80年代中葉出生的我而言,是一半親歷,一半藉由回顧而補足的。親歷過的諸如經典動畫、熱門的流行歌曲,或是好萊塢電影,以及當時及其後才補足的,許多經典的日劇與香港電影。這些作品的情節片段,構成了我們回憶90年代的線索與細節,而這些能夠喚醒90年代的碎片,也讓在片中混入當下議題的操作成為可能。除了議題的混入之外,語言的交混也值得一談。

在演出時,演員在再現日劇或港片橋段時,均以日語和粵語為主要語言,然而每句話幾乎都將部分詞彙用台語呈現,讓這些戲劇和台灣的語言脈絡有所聯繫,也呈現出日劇港片進入台灣之後,一種文化交融的形式也就因此呈現,同時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笑點,諸如「私尬意汝本とに」(我真的喜歡你)、或將IKEA改名I-KA-E(台語諧音伊尬意),以嘲諷商品消費中虛假的選擇性等等,是相當有意思的設計。另外,為了再現日劇的經典橋段,與製造不同日劇橋段交錯的戲劇性,表演過程中大量運用綠幕輔助演出(包括舞台的地板與後方布景),所呈現出來的效果是有趣的。比如開場《高校教師》師生戀中的女學生的掙扎自白,接上《灌籃高手》中安西教練「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結束了」名言,藉由苦戀物語與熱血漫畫拼貼而成的笑/效果十足。

此外,藉由雙螢幕製造的一句台詞兩邊共用的方式,讓愛情故事的混搭也有其內在邏輯,同時將台灣和中國、日本、美國之間的關係,透過多男搶一女的形式做呈現,也能展現將日劇情節交錯的用意。另外,由於一個演員需要分擔多名不同角色,也產生了有趣的嘲諷效果。在第一話中飾演《長假》主角瀨名的莫子儀,同時也在第九話飾演了慢跑者打扮的政治人物,因此日劇中留美子對於瀨名的評價「你是好人,對所有人都很溫柔,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所有人」,也成了整齣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嘲諷。

但較為遺憾的是,在演出中,觀眾必須依靠舞台後方的兩個投影幕上的字幕,才能跟上這些台日/台港交雜的對白,也讓舞台效果打了折扣;同時,為了呈現導演所捕捉的劇情與畫面,使用多台攝影機選定視角拍攝,並投影到螢幕上,整齣劇的大部分時間,舞台因此失去原有的功能,讓演員彷彿在電視台的攝影棚內,上演大型的真人秀,而我們則是能一窺幕後製作過程的現場來賓。然而,或許這是某種暗示,我們的回憶與對於整個年代的印象,都建構在某種媒體所篩選過後的新聞事件或是文化產品之上(諸如政論節目的議題開展或對於受害者家屬與加害人的差別待遇),記憶與生活的回溯都是被媒體所操控的。而整齣劇的最後,以一位政治人物在21世紀初的演講作結,雖然政治意味濃厚,但是卻不免讓人懷疑,我們媒體影響所下的判斷,是否正確?然而,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亦無法改變,而我們只能盡力收拾殘局,即使終究徒勞無功。

《SMAPxSMAP》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3/09/07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