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昭昭,英雄與美人的《在梅邊之緣》
8月
25
2022
在梅邊之緣(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林榮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6次瀏覽

蔡孟凱


作為梅派在臺灣的唯一傳人,魏海敏幾乎可以說是臺灣京劇旦角藝術一整個世代的代言人。時至今日,魏氏拜入梅門已逾三十載,魏海敏以《在梅邊之緣》為題,連續三日搬演三齣梅派藝術經典折子,佐以相同文本題材、不同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1】連三場緊湊且密集的演出不僅陣容堅強,魏海敏一人連續三日主演三齣吃重的大戲,更是令人感佩。


梅門之內,邊緣之外

《在梅邊之緣》這個題目頗值得推敲,「梅」字指涉魏海敏所師承,梅蘭芳、梅葆玖一脈相傳的旦角藝術,自然殆無疑義。但「邊緣」所指為何,則相對耐人尋味。直觀來看,邊緣兩端是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一方是京劇,另一邊則是現代舞、現代國樂、評書。三個場次輪流搬演,從戲曲之外映襯梅派藝術詮釋故事、打造藝人的韻味手法和藝術風格。

就我個人理解,「邊緣」二字既有地緣、亦有時間意義。時間上,魏海敏正好站在國內京劇從前隸屬黨政軍系統、享盡國家資源挹注的時代;和今日由青壯年演員支撐,與其它百家爭鳴的表演形式一同爭搶舞台焦點的劇場現況。地緣上,魏海敏同時屬於強調流派系統的原生對岸,和逐漸在島嶼生長出自京劇主體脈絡的福爾摩沙。可以說,邊緣二字不僅僅指涉舞台上色彩紛呈的藝術形式,更暗喻了魏海敏和其背負的梅派傳承,在臺灣京劇世代交替的脈絡之中,一個同時關照對岸與島嶼、過往和今日的思考位置。


在梅邊之緣(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林榮錄)


演員劇場懾服眾生的極致魅力

舞台上的魏海敏、吳興國兩人,無論出將入相、登場與謝幕,觀眾的叫好和掌聲沒有一刻停歇。讓全場觀眾驚嘆的,不只是吳興國如何以將屆七十的高齡,和一群足以作他兒孫的青年演員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武戲對打;也不是魏海敏在多年的舞台、教育實務之中,仍然能保嗓音清亮如月、身段柔軟似水——而是這兩位足以代表臺灣京劇一整個世代的藝術巨擘,在各自一方天地戮力耕耘多年之後,仍能有幸在舞台上再搬一回〈霸王別姬〉。

在當下的舞台,觀眾不必然期待何等精準或炫麗的表演,而是在大師重逢、共享戲場的那一刻,這晩便足以成為經典。或許「演員劇場」走到極致也不過如此,藝術家不需言詞、不必亮相,只要站在那兒,便能散發懾服眾生的無盡光環。歲月昭昭,當藝術家的成就被時光鑄成某種銘刻歷史的高度,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足以成為點燃全場的悸動。

但也因為這種獨特的觀演默契,整場《在梅邊之緣》都給我一種「過度導演」的感覺。前半場以類音樂劇場形式呈現的〈虞兮夢〉,各種布幔、投影、燈光不時在四位音樂家的周圍盤旋,搭配演奏者不明究理的走位;曲目下半的〈十面埋伏〉,演奏琵琶的林慧寬更煞有其事地架高在一個假石上彈奏。這些手法在樂曲之外添增許多裝飾,本質上卻與音樂本身無涉。


在梅邊之緣(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林榮錄)

〈霸王別姬〉亦然,導演十足用心地在一桌二椅之後投影戰地星夜的精美圖像。最後美人自刎的全劇高潮,更是以腥紅灼眼的燈光籠罩霸王虞姬二人。這樣的呈現手法或許更貼近我們今日對於「在現代劇場演傳統戲曲」的想像,但也不免干擾些許魏、吳兩人精湛而細膩的情緒渲染。我其實更私心期待兩位演員的表演能量能,能更加直觀地被觀眾看見,而不需這些錦上添花的外在元素。


這一夜,足以銘刻歷史

三十年前,魏、吳兩人合作無數精湛的新編大戲,與無數藝術家們一同為臺灣的京劇藝術展開當代的篇章;三十年後,兩位戲曲巨擘都早在經典傳承的道路上,為下一個世代的京劇火花添上薪柴。在《在梅邊之緣》充斥全場的激情之中,我暗自猜想,在場的觀眾是不是內心都在感嘆這麼一場〈霸王別姬〉到底還有沒有重現的一日?


在梅邊之緣(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林榮錄)

即便這對老搭檔不時仍在舞台聚首,像今夜一般的梅派經典卻也讓觀眾等了十餘年。美人綽約、英雄風姿,觥籌談笑之間時代又翻過了一頁,這一回〈霸王別姬〉是否將成絕響?無人知曉。但大師身影或許將在戲台佇立不朽,和戲迷一同期許下一個世代的經典誕生。


註釋:

  1.  現代舞〈洛神引〉對應〈洛神〉;絲竹室內樂〈虞兮夢〉對應〈霸王別姬〉;評書〈楊家魂〉對應〈捧印〉。

《在梅邊之緣》

演出|魏海敏、吳興國、采風樂坊
時間|2022/08/13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魏海敏作為臺灣梅派的代表演員,傳承梅派戲,對她而言是致敬,是個人修為養成,是文化的傳承。對於繼起的新秀來說,她也已是大師典範:從傳統走向跨界,卻仍不忘初心地鑽研傳統藝術。(蘇恆毅)
8月
31
2022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