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造夢,天堂多遠?《天堂邊緣》
10月
02
2013
天堂邊緣(天作之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42次瀏覽
林采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天堂邊緣》(簡稱《天堂》)是齣舊作,2004年9月在實驗劇場首演,屬於兩廳院中文音樂劇實驗計畫的產物,時隔近十年,再度搬上舞台,劇本因時制宜進行些微調整,加入臉書等流行語和橋段,但講述的依然是愛與追尋的故事。

然而,當劇中《野玫瑰》旋律響起時,搭配著舞台上的劇情,不禁讓筆者聯想到:此時此刻台灣音樂劇的環境,離「天堂」又有多遠呢?

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以新象1987年製作的《棋王》、 綠光劇團1994年推出的《領帶與高跟鞋》與果陀劇場1995年創作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為濫觴。2004年《天堂》推出的時代,國外音樂劇相繼登台,國內原創音樂劇漸成風潮,業界告別拓荒階段,彷彿逐漸欣欣向榮。《天堂》的創作團隊,集結一批帶有音樂劇夢想,試圖一展身手的年輕人,但一晃眼間,他們的輕狂已過而立超越不惑。

由王友輝編寫的《天堂》以電影《天堂過客》為發想,述說三個上不了天堂的靈魂,帶著生前的遺憾徘徊人間,他們唯一離開人間的方法,便是藉由三人共同守護28年的男孩完成他們的心願。對於當時參與《天堂》的人來說,9年後的捲土重來,不也是為了彌補當年那6場演出之後《天堂》即鎖入箱中的遺憾?

歸隊的天堂份子,包括作曲家冉天豪、男主角程伯仁、合音天使張世珮、歌唱指導魏世芬等。在離開《天堂》的日子裡,他們各自在音樂劇的世界打拚,有時遇見有時分離,在友情的連繫下,今年5月獲得金援,名為「天作之合」的劇團正式成立,《天堂》終有機會再現。

在《天堂》的舞台上,聽到看到的是台灣音樂劇「軟硬體」發展的縮影。冉天豪的音樂扣緊劇情脈動,五味巧妙交織,過去十年台灣的原創音樂劇至少有4分之1出自其手。飾演徐震宇的程伯仁、何智的江翊睿、秀燕的張世珮是中生代的好手,他們在舞台上的聲音表現靠的是從兒童音樂劇一路磨上來的真功夫,但是台灣每年音樂劇製作為數不多,他們能夠發揮的舞台和演出的角色,自然有限。

在劇中飾演菲菲的張芳瑜,相較是新生代的好手,她自信亮眼的表現,可能沒有人相信,2年前她只是群戲中不顯眼的初生之犢。她的成長拜對岸所賜。2011年她勇闖對岸,打敗眾人在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扮演女兒蘇菲,2012更獲得上海壹戲劇獎年度新銳女演員提名,兩季百場演出,麻雀變鳳凰。

台灣音樂劇人才濟濟,但是人才需要觀眾和舞台的滋養。台灣文化主管機關,不時將打造「百老匯」、打造台灣《歌劇魅影》掛在嘴邊,現實是,提供原創音樂劇的演出劇場付之闕如,當然無法像百老匯般夜夜笙歌。

在缺乏基地的狀況下,製作無法累積,市場無法拓展。以《天堂》這齣中型劇場規格的製作,在水源劇場總計推出16場6千張票,相當於國家戲劇院四場的觀眾人數,達到水源劇場所訂定目劇的標準。但是幕落之後,演員又得各奔東西,為五斗米打拚。《天堂》何時再現?在音樂劇產業鏈未能成形的台灣,就算成立劇團,演一齣可達到定目場次的戲,都只能算是一場夢,過一個癮罷了!

《天堂邊緣》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13/09/2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的音樂劇不斷追求大型製作與大型舞台的同時,真的每個故事都適合嗎?在看完《天堂邊緣》多重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之後,回歸到故事本身與演員的氣場,我想此戲如果排進歌劇院的中劇場較為合適。(張洛韶)
7月
12
2018
《天堂邊緣》的曲風偏向百老匯劇AABA的通俗音樂形式,旋律琅琅上口,冉天豪在劇中每首歌曲片段式地融入了舒伯特的〈野玫瑰〉,刻意讓它成為貫穿整齣劇的靈魂之音,成了音樂故事的拼圖。(陳志豪)
9月
30
2013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