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造夢,天堂多遠?《天堂邊緣》
10月
02
2013
天堂邊緣(天作之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2次瀏覽
林采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天堂邊緣》(簡稱《天堂》)是齣舊作,2004年9月在實驗劇場首演,屬於兩廳院中文音樂劇實驗計畫的產物,時隔近十年,再度搬上舞台,劇本因時制宜進行些微調整,加入臉書等流行語和橋段,但講述的依然是愛與追尋的故事。

然而,當劇中《野玫瑰》旋律響起時,搭配著舞台上的劇情,不禁讓筆者聯想到:此時此刻台灣音樂劇的環境,離「天堂」又有多遠呢?

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以新象1987年製作的《棋王》、 綠光劇團1994年推出的《領帶與高跟鞋》與果陀劇場1995年創作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為濫觴。2004年《天堂》推出的時代,國外音樂劇相繼登台,國內原創音樂劇漸成風潮,業界告別拓荒階段,彷彿逐漸欣欣向榮。《天堂》的創作團隊,集結一批帶有音樂劇夢想,試圖一展身手的年輕人,但一晃眼間,他們的輕狂已過而立超越不惑。

由王友輝編寫的《天堂》以電影《天堂過客》為發想,述說三個上不了天堂的靈魂,帶著生前的遺憾徘徊人間,他們唯一離開人間的方法,便是藉由三人共同守護28年的男孩完成他們的心願。對於當時參與《天堂》的人來說,9年後的捲土重來,不也是為了彌補當年那6場演出之後《天堂》即鎖入箱中的遺憾?

歸隊的天堂份子,包括作曲家冉天豪、男主角程伯仁、合音天使張世珮、歌唱指導魏世芬等。在離開《天堂》的日子裡,他們各自在音樂劇的世界打拚,有時遇見有時分離,在友情的連繫下,今年5月獲得金援,名為「天作之合」的劇團正式成立,《天堂》終有機會再現。

在《天堂》的舞台上,聽到看到的是台灣音樂劇「軟硬體」發展的縮影。冉天豪的音樂扣緊劇情脈動,五味巧妙交織,過去十年台灣的原創音樂劇至少有4分之1出自其手。飾演徐震宇的程伯仁、何智的江翊睿、秀燕的張世珮是中生代的好手,他們在舞台上的聲音表現靠的是從兒童音樂劇一路磨上來的真功夫,但是台灣每年音樂劇製作為數不多,他們能夠發揮的舞台和演出的角色,自然有限。

在劇中飾演菲菲的張芳瑜,相較是新生代的好手,她自信亮眼的表現,可能沒有人相信,2年前她只是群戲中不顯眼的初生之犢。她的成長拜對岸所賜。2011年她勇闖對岸,打敗眾人在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扮演女兒蘇菲,2012更獲得上海壹戲劇獎年度新銳女演員提名,兩季百場演出,麻雀變鳳凰。

台灣音樂劇人才濟濟,但是人才需要觀眾和舞台的滋養。台灣文化主管機關,不時將打造「百老匯」、打造台灣《歌劇魅影》掛在嘴邊,現實是,提供原創音樂劇的演出劇場付之闕如,當然無法像百老匯般夜夜笙歌。

在缺乏基地的狀況下,製作無法累積,市場無法拓展。以《天堂》這齣中型劇場規格的製作,在水源劇場總計推出16場6千張票,相當於國家戲劇院四場的觀眾人數,達到水源劇場所訂定目劇的標準。但是幕落之後,演員又得各奔東西,為五斗米打拚。《天堂》何時再現?在音樂劇產業鏈未能成形的台灣,就算成立劇團,演一齣可達到定目場次的戲,都只能算是一場夢,過一個癮罷了!

《天堂邊緣》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13/09/2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的音樂劇不斷追求大型製作與大型舞台的同時,真的每個故事都適合嗎?在看完《天堂邊緣》多重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之後,回歸到故事本身與演員的氣場,我想此戲如果排進歌劇院的中劇場較為合適。(張洛韶)
7月
12
2018
《天堂邊緣》的曲風偏向百老匯劇AABA的通俗音樂形式,旋律琅琅上口,冉天豪在劇中每首歌曲片段式地融入了舒伯特的〈野玫瑰〉,刻意讓它成為貫穿整齣劇的靈魂之音,成了音樂故事的拼圖。(陳志豪)
9月
30
2013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