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妙運,物件巧思《畢古童樂會》
12月
31
2013
畢古童樂會(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2次瀏覽
楊麗卿(高中教師)

12月21日,畢古的童樂會上演了,期待開門的觀眾在工作人員引導下,人人各端一張小板凳,並左手上貼上以黃、綠、紅、藍標示的分組的小貼紙,興奮的等著下一刻。

戲劇就從開門的那一刻開始。

當你跨進321巷斑駁的大門,迎接你的吉他手和舞團已是戲劇的楔子。在熱鬧的輪唱、合唱中,演員以歌的語言將童話中必然有的段子「足早」、「足早以前」說了,隨後將主角「請」了出來,而所謂的主角其實是個布偶,造型樸質可愛,加上富含諧音的畢古~屁股,立即引起孩童的目光。演員略略交代畢古的父母在外地工作,畢古與祖母同住的身世,然後帶領觀眾去逛夜市、廟會,甚至進入兒童津津樂道的「童」樂會中,並一路在歡笑聲中,進入令人驚奇的童樂世界。

在這場戲劇中有很多設想奇特的點子值得加以推薦。

首先是開門見山式的驚喜。

開門即進入戲劇,將演出的舞台擴大成整個宿舍,予人新奇感。而整個活動都在庭院中進行,利用自然的景物,讓觀眾以想像來為戲劇添景。像「逛夜市」時,貼有紅點點貼紙的這組,即是演員模擬夜市射飛鏢的攤商,在樹幹上虛擬畫下一個水球,並誇張的交付一支向子虛先生借來的烏有飛鏢,讓觀眾試「射」,原本靦腆的觀眾在演員的暗示下,配合的、聚精會神的執起鏢來,甚至為射不到的鏢而懊惱,嗟嘆聲中瞬間化融了彼此的陌生感,是很有趣的開頭。

其次是主題的呈現很有教育意義。

本劇雖然標明「童樂」,實則觸角則是深入探討隔代教養的嚴肅話題,在拼圖式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照顧畢古的阿嬤和別人的祖母一樣慈祥和藹,在她叨叨絮絮的話語中,觀眾知道阿嬤是忙碌的,她不僅要下田農作,閒暇還要到工廠打零工,並操持所有的家事,然而畢古的阿嬤,還是給了畢古所有的愛和關心,但阿嬤不識字,面對畢古的課業實際上不知所措的,而無助的畢古,基本上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口才不好、既沒有人緣、又沒有特殊才能可以打入同學的生活圈,無可奈何的畢古只好選擇發呆、遠離同儕,因而戲劇進行中,不時呈現多面向的畢古:寂寞的畢古、憂鬱的畢古、富於想像力的畢古、力圖表現的的畢古,然而也讓人擔憂起,這樣的畢古該如何脫困呢?關懷弱勢的孩童的內涵切中社會的脈動,是很有意義的主題。

再其次是道具的活用。

劇團在空間的應用上很細膩的,常會利用環境中的樹、門、牆壁……化凡為奇。有時庭院是鼎沸的夜市、有時角落邊上演的是寂寞的畢古的喃喃自語、而樹底下卻是群童的竊竊私語,在兒童想像的同樂會中,日式門窗居然是畢古祖孫虛擬對話的主場、光一根跳繩即能千變萬化,一忽而是兒童的跳繩,忽然間又成了畢古夢中跨騎的馬,實在有趣。

而最最值得推薦的是夢境的呈現。

畢古愛慕一个女生,卻又愛在心裡口難開,本想在同樂會中以跳繩吸引心上人的青睞,哪知好事多磨,同樂會當天畢古居然病了,昏睡中,畢古進入夢境,這在電視、電影上可以用旋轉的畫面、淡出淡入的畫面,種種技巧去呈現,然而現場演出的劇場要如何呈現夢呢?然而「影響.新劇場」做到了。

演員先在場地吹出肥皂泡泡,接著琴、鐘、等等不同特質的樂器相繼奏出長串音符,營造浪漫的氣氛,然後一人在前牽引綁在演員手上的畢古,在如飛的節奏中,畢古漸漸進入夢境,在夢幻的氛圍裡,演員快速跑起來,此時畢古輕盈彷如迎風而飛的鳥,隨後演員們拿起置於角落黃、紅、綠的方框,舞動、飛翔,酣暢淋漓時,演員忽然將方框以交互套疊在腰際的方式形成連結,然後演員更快步的前進,並借助手及身體快速的交互擺向同一側形成傾斜的隊形,引得孩子大叫雲霄飛車……載著畢古的夢想飛行,極高揚處,氣球破了,畢古的美夢也醒了。懊喪不已的畢古以為自己錯過了同樂會,其實他並沒有被遺忘,同學不僅趕來問候,還帶來他心儀的小女孩,於是終日「屁股」黏在座位上~畏縮沒有信心的「畢古」,樂了,真正的「同樂」了,主題「童」樂會於焉完成。

歡樂溫暖佈滿觀眾心頭,一場好戲溫暖了冬寒的321巷的午后。

《畢古童樂會》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2/12/21
地點|三五小戲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