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的裂縫《屋簷下》
10月
26
2011
屋簷下(劉人豪 攝,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84次瀏覽
謝東寧

劇作家的匱乏,大概是台灣戲劇界的最大隱憂,沒有足夠的劇作家,書寫屬於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情感與歷史,那麼劇場永遠只能是「隔岸」的想像與模仿。特別是新生代劇場創作者──方便精彩的外國翻譯劇本、電視卡漫的異想世界、或者是中產生活的虛華想像,作品忽略了創作者真實的過去背景與當下現實,劇場害怕連結的,反而是廣大人民生活的真實,導致來看戲的觀眾也永遠受限於特定的族群。

所以當動見体劇團推出新生代編導王靖惇,以自身家庭經驗與社會新聞出發,描寫一個台灣中下階層生活困境的作品《屋簷下》,單就創作者的這份意圖與實踐,就足夠令人不禁動容。

舞台巧妙結合竹圍工作室老舊鋼架廠房,用簡單象徵式的可穿透性背牆、舞台前緣上方的窗、和一座高起可以連結外界的門,建構出一個貧窮家庭的客廳、飯廳與通往其他空間(臥房、浴室、廚房)的通道。尤其面對觀眾的這道牆,配合水流影像與不時走過如漂浮夢境的演員,表現出故事中的家庭,一個現實與虛構交織的荒謬寓言。

形式顯然來自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以降的傳統「寫實劇」,在寫實的時間、空間、人物中,但比較特別的卻是魔幻的劇情進行。故事集中發生在中秋節的晚上,主要描述喪女後精神分裂的父親,在中秋團圓晚餐中,堅持要等死去的女兒回家,而在以母親為中心的穿針引線下,帶出的家庭成員之背景與相互之間的關係。

演出節奏明快,全場氣氛掌握甚佳,不過導演關於到底要「寫實」還是要「魔幻」的舉棋不定,卻造成了全劇最大的敗筆。

看似想要描寫一個典型窮困家庭,以反映台灣荒謬現實,但是意念跑得比真實快,角色常常集極端於大成,例如:媽媽邊罵台語髒話邊與兒子開年輕人的玩笑最後得癌症將死房子要被拆、失智爸爸對著大女兒或洋娃娃或情婦要愛但就是不愛小女兒、碩士小女兒蹺家不回失業當酒促小姐突然揭露哥哥是同志、失業同志兒子一個晚上出櫃得諒解又結婚對象是社區管理委員……。所以這般的角色、劇情,實在不用(也不可能)拘泥於寫實規則,勉強套入寫實恐怕也只是暴露創作者對於現實的缺乏血肉感。

如何建立角色們的合理內在心理邏輯,似乎比發生極端情節來得重要,情節的鋪陳收束以指向最終目標,也比劇情的滑稽笑鬧來得深沈。或者,導演也可以運用更風格化的卡夫卡式荒謬世界,更嬉鬧荒唐突變的舞台、人物與劇情,來轉喻現實的世界。但無論如何,對於年輕劇作家願意老老實實編寫一個結構完整,描寫社會現實的劇本,筆者最後還是要給予誠心的鼓勵與支持。

《屋簷下》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1/10/23 17:00
地點|新北市竹圍工作室12柱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屋簷下》作為一個典型寫實劇場的戲劇演出,透過一個普通家庭在中秋夜所發生的故事,試圖關照了至少五個社會議題/問題:親子、失業、同志、貧窮、老人照護。這種企圖是宏觀的,也是積極涉世的。(雷煦光)
10月
27
2011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