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元素,國樂新創《muliyav在哪裡?》
10月
30
2014
muliyave在哪裡?(臺灣國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8次瀏覽
李明晏(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muliyav在哪裡?》是台灣國樂團三十週年團慶的大型製作節目。整場80分鐘的演出分成六個部分:1. 序、2. 根、3. 石、4. 珠、5. 眼、6.竹。是台灣國樂團用音樂結合了影像、排灣族古謠與口述劇情所組成的劇場式演出。故事主軸為排灣族人遷徙的故事,也帶出了排灣族人的傳說、生活內容與生命的態度。故事的最終,相信排灣族的根源將生生不息的流傳。

這場製作,諧和而完整。表演中用了四種元素:台灣國樂團的音樂、歌謠、口述劇情與影像,這四個元素的合作時而出現主從關係,讓層次上有分別,也時而交融在一起,讓整體上有統合。運用不同媒材的合作,有些常見的問題:當不同元素組合在一起時,經常因為彼此之間的不熟悉,而陷入各說各話,或者彼此之間造成突兀與衝突感。但是,這場製作演出表現流暢,並沒有因為不同組合而相互干擾,反而能合作無間地將劇情完整地顯現出來。筆者認為,這與製作團隊對於製作內容有高度的瞭解並且達成共識有關。

這場製作的完整性,可以從樂團於2013年的田野調查說起,藝術總監閻惠昌為了找尋「台灣的聲音」,協同作曲家李哲藝一同拜訪了屏東泰武國小古謠傳唱團的指導老師查馬克‧法拉屋樂。兩人深受排灣族音樂文化感動,決定將合作的範圍從僅是幾首樂曲的合作擴大成以排灣族為主題的大型製作,進而會同台灣著名導演李小平、影像導演邱垂龍、執行編導瓦旦‧督喜、編劇朱克遠(以新‧索伊勇)以及樂團的行政團隊等人,經過不斷地討論與溝通,且於2014年前往排灣族的來義部落聆聽排灣族的生命故事,龐大的製作團隊對於製作內容有深入地認識,才能呈現出這樣極具巧思的製作。

在劇情上,透過口述故事與歌謠,讓觀眾瞭解排灣族遷徙的故事。在劇情的連接上,音樂設計者李哲藝更是巧妙的運用國樂樂器不同音色,模仿大自然的聲音。除此之外,旋律的創作配合著口述故事與歌謠,加上燈光與影像的效果,使得整體表現具有強大的敘事功能,張力十足,深深地抓緊觀眾每分每秒的注意力。

這次音樂會的成功,除了堅強的團隊,更歸功於藝術總監閻惠昌帶給台灣國樂團對於國樂表演的新思維,使得台灣國樂團在音樂製作上,又有了更新一步的突破。閻惠昌目前是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他把在香港中樂團多年經驗帶到台灣,與台灣的樂團分享。舉例來說,香港中樂團經常在製作節目時整合領域的專業人才,或者,將香港中樂團多年來樂器改革的成果,如環保系列的弦樂器,或者改良後的小阮等帶至台灣,調整了樂團的音色。在音樂內容的製作上,閻氏卻不是複製香港中樂團的音樂節目,而是去發現台灣的特色,並且致力於研究與發揚台灣文化的根與精神,這完全體現在這次的節目裡,其豐富的台灣文化意識,展現在這個節目的深度以及內容的豐富性之中。

藝術總監閻惠昌多次親赴田野做實際的調查,學習排灣族的文化,這樣的親身經驗使得他在指導團員練習時,更加生動有趣。除此,他也鼓勵團員實際操作排灣族特有的樂器:雙管鼻笛。當表演團隊對演出的內容有高度的情感與瞭解,台下聆聽的聽眾,才能感受到排灣族音樂的精神而感動。

如此精心的製作,非常可惜僅有一場,這整場演出對於聆聽者來說,不僅是重新認識國樂的聲音,也看到與多媒體結合的更多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動人的音樂與多媒體呈現的背後,帶領觀眾認識排灣族的生命態度與精神。在此期待台灣國樂團與藝術總監閻惠昌能有更好的合作,激起更多的火花,讓還在持續發展的國樂表演形式有更令人驚艷的表現,給予台灣觀眾有更多的啓發。

《muliyav在哪裡?》

演出|台灣國樂團
時間|2014/09/2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