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劇場的破與立《H2O》
10月
14
2019
H2O(両両製造聚團提供/攝影管信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91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寶寶劇場(Baby Theatre,又譯嬰幼兒劇場)在歐美熱絡發展十多年後,臺灣則是近五年才慢慢有人注意。從両両製造聚團這幾年的寶寶劇場創作,以及新作《H2O》看來,両両製造聚團允為臺灣目前推動寶寶劇場步伐最穩定,也具有國際觀和企圖心的團隊。

若有持續觀察歐美寶寶劇場會發現,寶寶劇場有其獨特的形式,著重在對寶寶感知與想像的刺激開發,透過簡潔不繁複的空間物件構造,不必明說一個故事,卻又能引導寶寶身心被吸引而全然沉浸其中。這當中每一個細節的呈現,背後都需要有幼兒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藝術與美學等各領域的密切支撐與結合;就算沒有結合,也不能違逆反差太遙遠,必須掌握寶寶的身心特質再去思考創作,絕不能以成人創作者的自我意識投射,以為只要做出可愛的東西就是寶寶所愛。所以,寶寶劇場的難度較之兒童劇場、成人劇場,其實更大,也必須更小心翼翼!

《H2O》以水為概念延伸表演,演出開始我們置身於白若雪地的空間,頭頂上懸掛著白色布幔,還點綴著造型如「O」的鏡子;空間另一隅,則見一個白色紗帳,帳幕裡有一名舞者蜷縮其中,靜靜如睡。沒有流水聲的音效,反而是略為尖銳的顫音緩緩導入,一個白衣舞者走進來,隨著音樂舞動。舞者的身體,可以是水流動的隱喻,但對寶寶而言,他們還不會思考抽象的身體語言,只是純粹的觀看──看動作,以新奇的眼光認識這就是舞蹈。當舞者無意去討好寶寶,不讓肢體動作轉化成幼兒律動般簡單可愛又機械化,反而是繼續順著有些低沉似陰風陣陣的音樂舞動,帳幕裡的演員甦醒,緩緩走出和舞者有了互動。開場這一段演出,Nigel Brown的音效/音樂設計遊走在偏鋒,倘若再更拔尖、詭異,恐怕會造成寶寶的恐懼不適。我欣賞的這場是「0-2歲寶寶專場」,現場見到的寶寶們反應都是正常鎮定,毫無躁動不安,那就表示這次大膽試探寶寶們可以接受的音頻結果,是通過寶寶們的考驗。格律形式的破,牽動了表演的韻律節奏,這是一次勇氣十足的冒險嘗試。

我們或許也可以再這樣詮釋:白色紗帳象徵母親子宮,是孕育寶寶生命所在,其週遭有羊水溫柔包覆著。胎動與胎音從來不會是和諧統一於固定狀態,會因生命力變化。走出白色紗帳的演員,彷彿是生命呱呱落地,要開始觸摸、探看、感受現實外在的一切,於是水管出現,在光影變幻之間,展現出物品劇場的想像趣味,可以幻化成大象鼻子、猴子尾巴、蝴蝶翅膀、蓮蓬頭……。視覺營造的幻象,會帶給寶寶大腦美妙的學習和刺激,被激活的腦細胞,大腦神經元突觸會因化學物質與電流互相作用,促成附近神經元的連結活化,奠立人類心智活動發展的基礎。寶寶劇場精神恆常不變要立基於此,帶領寶寶啟動五感去探索外在,失去了想像,生命力也隨之枯萎。

從物質的水到生活中與水相關的物件,這一步步架構的劇場想像,到最後把一個個金字塔狀的銀色道具搬至舞台,冷白燈光投射那瞬間,我好像看見一座座冰山,我們又航向了想像的他方,似又提醒我們這世界正在暖化,冰山正在崩解碎裂,未來的世界、未來的孩子,正被我們推向危險邊緣。換言之,這個作品其實包裹著一層憂傷,像一把斧頭斬破了世界安好的表象。可見寶寶劇場未必只能耽於甜美夢幻,或者嬉鬧遊戲,両両製造聚團這回創作的自我突破,更見先鋒實驗之姿,對於我們思考寶寶劇場的面貌,又提供了一個自由且不羈傳統的範例可參。

《H2O》

演出|両両製造聚團
時間|2019/10/11 13:30
地點|台中玩劇島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身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應為不分年齡階層的所有兒童,提供相對應可供參與的藝術型態,站在基本人權立場,我亦認為孩子們和大人們一樣,有走進劇場、走進電影院、走進美術館等場域的權利。(張毓珍)
6月
24
2019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