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劇場的破與立《H2O》
10月
14
2019
H2O(両両製造聚團提供/攝影管信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1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寶寶劇場(Baby Theatre,又譯嬰幼兒劇場)在歐美熱絡發展十多年後,臺灣則是近五年才慢慢有人注意。從両両製造聚團這幾年的寶寶劇場創作,以及新作《H2O》看來,両両製造聚團允為臺灣目前推動寶寶劇場步伐最穩定,也具有國際觀和企圖心的團隊。

若有持續觀察歐美寶寶劇場會發現,寶寶劇場有其獨特的形式,著重在對寶寶感知與想像的刺激開發,透過簡潔不繁複的空間物件構造,不必明說一個故事,卻又能引導寶寶身心被吸引而全然沉浸其中。這當中每一個細節的呈現,背後都需要有幼兒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藝術與美學等各領域的密切支撐與結合;就算沒有結合,也不能違逆反差太遙遠,必須掌握寶寶的身心特質再去思考創作,絕不能以成人創作者的自我意識投射,以為只要做出可愛的東西就是寶寶所愛。所以,寶寶劇場的難度較之兒童劇場、成人劇場,其實更大,也必須更小心翼翼!

《H2O》以水為概念延伸表演,演出開始我們置身於白若雪地的空間,頭頂上懸掛著白色布幔,還點綴著造型如「O」的鏡子;空間另一隅,則見一個白色紗帳,帳幕裡有一名舞者蜷縮其中,靜靜如睡。沒有流水聲的音效,反而是略為尖銳的顫音緩緩導入,一個白衣舞者走進來,隨著音樂舞動。舞者的身體,可以是水流動的隱喻,但對寶寶而言,他們還不會思考抽象的身體語言,只是純粹的觀看──看動作,以新奇的眼光認識這就是舞蹈。當舞者無意去討好寶寶,不讓肢體動作轉化成幼兒律動般簡單可愛又機械化,反而是繼續順著有些低沉似陰風陣陣的音樂舞動,帳幕裡的演員甦醒,緩緩走出和舞者有了互動。開場這一段演出,Nigel Brown的音效/音樂設計遊走在偏鋒,倘若再更拔尖、詭異,恐怕會造成寶寶的恐懼不適。我欣賞的這場是「0-2歲寶寶專場」,現場見到的寶寶們反應都是正常鎮定,毫無躁動不安,那就表示這次大膽試探寶寶們可以接受的音頻結果,是通過寶寶們的考驗。格律形式的破,牽動了表演的韻律節奏,這是一次勇氣十足的冒險嘗試。

我們或許也可以再這樣詮釋:白色紗帳象徵母親子宮,是孕育寶寶生命所在,其週遭有羊水溫柔包覆著。胎動與胎音從來不會是和諧統一於固定狀態,會因生命力變化。走出白色紗帳的演員,彷彿是生命呱呱落地,要開始觸摸、探看、感受現實外在的一切,於是水管出現,在光影變幻之間,展現出物品劇場的想像趣味,可以幻化成大象鼻子、猴子尾巴、蝴蝶翅膀、蓮蓬頭……。視覺營造的幻象,會帶給寶寶大腦美妙的學習和刺激,被激活的腦細胞,大腦神經元突觸會因化學物質與電流互相作用,促成附近神經元的連結活化,奠立人類心智活動發展的基礎。寶寶劇場精神恆常不變要立基於此,帶領寶寶啟動五感去探索外在,失去了想像,生命力也隨之枯萎。

從物質的水到生活中與水相關的物件,這一步步架構的劇場想像,到最後把一個個金字塔狀的銀色道具搬至舞台,冷白燈光投射那瞬間,我好像看見一座座冰山,我們又航向了想像的他方,似又提醒我們這世界正在暖化,冰山正在崩解碎裂,未來的世界、未來的孩子,正被我們推向危險邊緣。換言之,這個作品其實包裹著一層憂傷,像一把斧頭斬破了世界安好的表象。可見寶寶劇場未必只能耽於甜美夢幻,或者嬉鬧遊戲,両両製造聚團這回創作的自我突破,更見先鋒實驗之姿,對於我們思考寶寶劇場的面貌,又提供了一個自由且不羈傳統的範例可參。

《H2O》

演出|両両製造聚團
時間|2019/10/11 13:30
地點|台中玩劇島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身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應為不分年齡階層的所有兒童,提供相對應可供參與的藝術型態,站在基本人權立場,我亦認為孩子們和大人們一樣,有走進劇場、走進電影院、走進美術館等場域的權利。(張毓珍)
6月
24
2019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