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NSO《王者交會》
11月
05
2019
王者交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2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在呂紹嘉執棒國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SO)音樂總監的最後一年,NSO邀來許多過往合作過的音樂家再度演出【1】,本場演出「本來」便是已訪台數度的柏林愛樂前樂團首席布拉赫(Kolja Blacher)擔綱領奏與協奏曲獨奏的一枝獨秀。但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布拉赫因健康因素而臨時取消了行程。NSO因而臨時邀請俄國小提琴家伊利亞.葛林戈斯(Ilya Gringolts)來臺緊急救火,演出康果爾德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E. W. Korngold: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原先安排以領奏形式呈現的巴伯《弦樂慢板》(S. Barber: Adagio for Strings)與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L. v. Beethoven: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也改由音樂總監呂紹嘉指揮演出,並在下半場新增了舒伯特《羅莎蒙》的第三號間奏曲(F. Schubert: Entr’acte No.3 from Rosamunde, D.797)。

曲目由領奏改為指揮帶領後,樂曲的「詮釋」便有了更多值得討論的空間。開場的《弦樂慢板》,呂紹嘉指揮的過於倉促而急躁,逼不出樂曲中的至深情感,樂團在還未找到聲部的平衡與音色的統一前就被趕上了樂曲的高潮,是有些可惜的。只有在高潮段後的極弱奏時,呂紹嘉的呼吸才緩下來,奏出平衡感較佳的弦樂音色,直到結尾。呂紹嘉的「急促」早已非新鮮事,但更可貴的是他急促後的「屏息與呼吸」,瞬間統御樂團吐納的功夫是《弦樂慢板》演奏時的美好風景。

而小提琴獨奏家伊利亞.葛林戈斯演繹康果爾德的表現略顯平淡。其樂器音色走細緻精巧的風格,面對樂團幾乎滿編的二十世紀協奏曲相當吃虧,第一樂章時時其音量常被管樂等伴奏掩埋。而獨奏家的演奏亦顯平淡,第一主題裡吟唱延展性頗大的四、五度爬升被獨奏家演奏地過於拘謹,流失了不少音樂性。而在演繹第三樂章的複雜技巧時,其右手似乎過於壓迫琴身而產生許多弦雜音。至於協奏的NSO聲部各自的表現亮眼但聽不到樂團的統整性,似乎是排練有些不足。葛林戈斯在返場謝幕時給了義大利巴洛克作曲家羅卡特利的小提琴協奏曲(P. A. Locatelli: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 No.12)的片段作為安可曲,上下琶音的音準不時令人捏把冷汗,但大抵上其樂器細巧的音色特性被運用地相當得宜,為上半場做了和緩的結尾。

到了下半場,樂團排練顯得充足許多。《羅莎蒙》第三號間奏曲一掃前兩首二十世紀樂曲的陰霾,合奏的緊實度與音色融合改善許多。幾乎貫穿全曲的長笛在首席安德石的演奏下使人十分放心,以往強烈緊湊的揉音如今變得收斂許多,透亮而不奢貴的音色與NSO的弦樂十分契合。而呂紹嘉指揮棒下演繹的音樂雖仍略快,但依然保有穩健的姿態走完樂曲。

壓軸的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是作曲家中晚期寫法精煉而饒富趣味的作品。指揮家似乎也沿用了這樣「幽默」的解讀方式:將四個樂章的速度都設定得飛快,並以明亮清爽的方式演奏。貝多芬作為古典與浪漫主義的承先啟後者,在形式主義與情感抒發之間取得對立兩極的平衡,我認為是最能突顯樂團特性與性格的樂曲。NSO的弦樂呈現了清澈透亮的風格,管樂則百家爭鳴:長笛首席安德石略顯如長笛老大師詹姆士・高威(James Galway)般老派的美學;雙簧管拘謹而豎笛首席奔放自如,銅管群時有不穩但大體合群。NSO整體雖不能說有個統一明確的風格,但呈現了多元並蓄的姿態。呂紹嘉深知此般特性,從而揚棄了傳統德奧教條式的詮釋。

呂紹嘉的飛速詮釋確實也有其缺點,在第一樂章顯得有些過份流暢,尤其發展部的張力無法開展;第三樂章為顧及流暢而磨平了許多運音(articulation)與音量變化,至終樂章時甚至連樂句本身都變得有些曖昧不清,但樂曲整體仍然保有一定的說服力,為這個「貝多芬樂季」開出響亮的第一槍。

在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週年(西元2020年)的此季,這個古典音樂界的巨人會在NSO與呂紹嘉手中如何「在地化」,值得所有樂迷引頸期盼。


註釋

1、如作曲家暨中提琴家布萊特・狄恩(Breat Dean)、小提琴家柯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等。

《王者交會》

演出|呂紹嘉、NSO國家交響樂團、伊利亞.葛林戈斯(Ilya Gringolts)
時間|2019/10/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