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寫實的肢體,把過去全說成一段神話《SHOVA濕婆零部曲》
3月
16
2023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4次瀏覽

文 蔡昕芸(臺藝大表演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研究所)

濕婆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亦是宇宙與毀滅之神;若毀滅之後得以重生,濕婆零部曲的再生也許是編舞者劉冠詳欲隱藏於其中的涵義。作品中舞者劉冠詳說道:「生而為人,熟能無『色』」,藉此對比濕婆失去愛妻後成為無欲無求的苦行者;他選擇將自身性愛與生死交織的生命體驗,與濕婆神話偶有巧妙結合之處,卻仍保留個人風格,並以神話與現實交替的表現形式展露心中毀滅般的記憶。

聲音在此製作中,已然成為了主宰所有情緒的存在,呼吸、對話、敘事、哀嚎,從理性到感性,由平靜到激昂,所有的情緒轉折彷彿皆由聲音所控制,舞者劉冠詳尤其運用聲音的高低起伏、語速快慢、語調輕重,及音量大小聲的選擇,為每段故事及每個肢體動作加入詮釋。聲音除外,作品前段舞者的服裝設計看似不具意義,但漸漸地在敘述的過程中被帶入符號性,成為濕婆的乩身、雪山神女與薩蒂,並且也透過裸露的肢體和強調不斷重複的律動,再搭配燈光下產生的陰影使觀者不禁與故事中提及的歡愉時分做連結,同時也發覺作品中母親以外的女性角色,她們的存在價值對於編舞者劉冠詳而言,除了肢體上的接觸似乎沒有更多「功能」,不過是用以發洩自身慾望、滿足自身「活在世上的需求」。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透過感受著台上兩位女舞者乾淨俐落卻充滿能量的肢體語彙,並藉由不斷的交疊、分離,直到男舞者從現實中的觀眾視角走回神話故事的宇宙;上述段落也許是最沒有顯著的情緒,也沒有戲劇性的演繹,卻單單透過肢體的純粹和動作所傳遞出的思念情怯,便使觀者沉溺於當下氛圍的靜謐。

薩蒂為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為薩蒂死後之化身。在角色的設計上,只有舞者暨編舞者劉冠詳同時是他自身也是濕婆的乩身,觀者認為除了服飾上的改變,幾乎沒有一刻的他,是全然放下自我的,而每一個時刻的濕婆都帶著他的身影,就彷彿利用肉體發洩慾望的他並沒有就此走出母親離世的哀痛,更沒有辦法輕易原諒自己錯過了父親最後一次地眨眼;回到前面有提過的,觀者認為劉冠詳將女性視為工具,無論是兩位女舞者在作品中每段的離場方式、進場方式,還是編舞者口中「跳舞」、「打炮」之餘的存在必要性,也許,這麼明顯的角色對比,正是因為那些無法忘卻的痛,都伴隨著當時正與女性歡愉的記憶,卻又無法忽略自身生理需求的渴望,因此在自相矛盾的輪迴中,也許無法再耗費更多的心力去重視自己以外的生命。

《SHOVA濕婆零部曲》講述的是編舞者劉冠詳親生經歷的故事,透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與神話作交融,卻在迷霧一般的想像中,真切的感受到來自現實的抨擊;作品的尾端,播放著1990年發行的專輯《失戀陣線聯盟》,歌詞中「當你我不小心又想起她,就在記憶裡劃一個x」,輕快的旋律繚繞耳邊,卻比作品中的任何時刻,都更真實且深刻地悲傷。


《SH0VA濕婆零部曲》

演出|劉冠詳舞蹈與音樂工作室
時間|2023/03/0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3月
16
2023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