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度末世中的凸凸廳——《客廳》
4月
12
2022
客廳(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5次瀏覽


曾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2019—2020)的王連晟,於2020年與劇場編導陳侑汝和舞蹈家田孝慈共同推出駐館創作《無光風景》(以下簡稱《無》),以飾演管家的機器人及飾演盲人的舞者,共同組成一段爬梳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權力關係的探索。我未能欣賞2020年於線上直播演出的《無》,但比對《無》的演後討論與《客廳》的展演形式、要素、和藝術家自述等,我判斷把後者當作立基於前者世界觀所延伸的外傳式作品並不為過。

戴著白色面具的管家機器人透過面具後鏡頭解析觀眾及表演場域內陳設的家具,抑或是透過舞者身上的穿戴式裝置模仿舞者的動作。《客廳》裡的機器人主角對人類的解析及模仿都不是精準的——以人類的角度來看。

機器人與觀眾之間近距離地彼此觀看、與表演者之間的揣度模仿,都展現了多種不同的層次的權力關係。譬如神以自身為範本創造了人類,人類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創造了人工智慧來模仿自己的功能,最後展現的卻是人工智慧自行運算而出的思考邏輯,而人類對其的回望又形成了另一個層次的觀看與思考。可惜的是,這些互動環節雖然提供了一些思索的可能與觀賞的趣味,卻仍只在作品的表面遊走,未能從機械與人類的互動關係提供更多的論述與辯證。

然而在作品中段,於數個不同性別、年齡之間不規律切換的電子語音開始講述一大段對於自由意識、機器人與人類工作性能差異的批判言論,接著一個燃燒的太陽球體影像【1】佔據了投影,後頭則挨著女主角在一片紛沓的雜訊影像狂舞。至此,《客廳》已經完全墜入某種語焉不詳的末世描寫,原本由機械和舞者兩個實體所構建的觀看層次與互動關係已不復存在,而應該作為核心概念的「客廳」,在藝術家自說自話的未來想像中已不再重要。


客廳(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客廳(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王連晟過往的創作大量探討人類與科技、機械、人工智慧的互動關係,對於人類於數碼世界的生態演化拋出精準的提問,過去他也累積許多與舞蹈家、音樂家的跨域合作。而《客廳》作為王連晟第一次擔任編導的劇場作品【2】,卻似乎也尚停留在一個「提問」的階段,而無法帶領觀眾前往更深一層的辯證或思考。動機也好、方向也好,王連晟與他的管家機器人若還期待延續《無》的創作脈絡,展開更具規模的作品,還仍待足夠完整的理念及內涵支撐。直到劇場得以跨越科技玩具反覆挖掘的恐怖谷,那一刻或許那才是藝術家真正離開舒適圈的時候。


註解:

1、這段素材實際是節錄自王連晟另一個運用AI自動運算技術的新媒體創作《球形-太陽》,現在正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展出中。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696&ddlLang=zh-tw

2、編按:2022 NTT-TIFA王連晟《客廳》製作名單:計畫統籌暨編導王連晟,編舞暨表演者林憶圻,影像設計暨穿戴式裝置互動執行何育葦,聲音設計、機器人腳本互動設計暨執行魏廷宇,燈光設計暨舞監朱健鍺,舞台設計暨技術統籌陳冠寧,機器人設計暨製作穀米機工。

《客廳》

演出|王連晟
時間|2022/04/09 16: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凸凸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