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永恆回歸《上下一方》TOUR 2018 臺北站
8月
27
2018
上下一方(編輯室手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8次瀏覽
劉悉達(專案評論人)

邱比在2013年即發行實體專輯,2014受尋光計畫補助發行《正正》,後憑藉著參與選秀節目及〈整夜大雨〉在中國成名,有些媒體稱邱比為電音小王子,然而「電音」只是媒材,邱比在音樂上仍以實驗的成分居多,實驗著以類似簡約音樂的形式搭配各類聲響組合後的可能性。若連邱比的十六張概念專輯一併考量,便會知道電音僅是他聲音實驗的媒材之一。

進到Legacy Taipei後,只見舞台好似被投影成一個方方正正電視框,簡單的黑底白字寫著CHIUPI,表演未開始前,放著類似新世紀曲風【1】、較為莊嚴的音樂,聽眾並非站立,而是坐在排好的位置上。表演以一段預錄好的影片開始,闡述音樂人生活與作曲的理念,接著約法三章,營造出十足宗教感、儀式感的氛圍。邱比從黑暗中緩緩走出,開始演唱,左右各兩道光打在身上,他以〈現在〉這首稍微會令人聯想到佛教梵唄的歌曲開場,延續著宗教感,接下來的的上半場、下半場以至結束,一首歌與一首歌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邊界,無論是表演者或是台下的欣賞者,情緒似乎是層層復疊疊的加上去的,沒有改變也沒有中斷。

這樣的感受及效果來自於兩個地方,一即邱比呢喃又飄忽的唱法,使作品與作品間歌唱的部分沒有明顯差異,儘管主旋律線豐富而優美,作詞也饒富趣味,有時帶有詩意,但事實上在他的唱法之下歌詞並不像真的歌詞,導致他本人的聲線也僅像是樂器搭配的一種;二是邱比作為編曲人,受到極簡主義的影響,採用了類似極簡音樂【2】的作曲特徵,即是在一段時間內以一小動機貫穿整首樂曲,在聽覺上有重複性高以及缺少變化的特性,雖然邱比在配器上已做了許多嘗試,例如〈電影〉使用了大量的弦樂器和聲,〈你的一切都是我的風格〉,則在電子鼓的帶動之下,形成有強烈節奏的歌曲。不過綜觀整場表演而言,在相同的佈道氛圍下,要一首一首去單獨欣賞是困難的,反而比較傾向如同欣賞一首九十分鐘的交響詩,看著多媒體視覺效果的歌詞落下消失迸發,好似聽標題音樂一樣去臨摹出聲音的畫像。當然這其中的困難之處在於,電子聲響的高度邏輯性與實驗性,著實造成了想像的困難,於是很神奇的,在歌詞、畫面皆不在場的情況下,歌曲顯得冰冷,對筆者而言無法對這樣的音樂感動,反而很能將所有的器官用在當下的演出,接受聲音進入我的耳朵,接受精油進入我的鼻子,純然的接受。

樂曲現場性的缺乏是這類電子音樂不可避免的狀況,邱比的作品以合成器的電子聲響為主,可以演奏與更動的部分有限,當天擊樂的聲響用了電子鼓加強現場的立體感外,其餘的部分皆是預錄好的。邱比的歌曲從耳機播放搬到現場收聽後的視聽效果差異極大,相較錄音室的版本是細緻而分明的,尤其使用耳機時還有左右聲道的分配,現場的擴音設備以及音場條件,倒是沒辦法做到那麼仔細。現場可以運用的條件及元素多太多了,邱比本身擁有在劇場、舞蹈、繪畫等藝術領域中探索的經驗,他將燈光、視覺多媒體的設計甚至他本人的肢體皆充分發揮,創造出了一個強烈的視覺意象。筆者觀察到,與邱比在中國的表演對照【3】,臺北場有兩點是比較特別的,一是燈光設計,臺北場在舞台燈光調度及顏色的採用似乎更簡單,除了一些時候燈光直接打在他身上,大部分是看不大清楚邱比臉與身體的細節,只剩下輪廓;二是舞蹈的比重比較多。不知道兩者是否刻意安排抑或只是巧合,因為當邱比的肢體在背後迷幻的多媒體視覺效果下,成為舞動的黑色剪影,顯著的視覺對比搭配著樂聲,著實令人著迷且印象深刻。

邱比本人並未將舞蹈作為舞台上必要的表現【4】,然而極簡音樂風格因其重複性高變化少的特性,與舞作配合時,反而能強調出肢體中簡潔而重複的重點動作,這點正是為何筆者認為身體是邱比在現場演出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聽眾在聽覺、視覺,甚至嗅覺都被現場的效果及氣氛所刺激,產生各異的感受與情緒。就現場觀察,相較起舞台上邱比自由的施展,聽眾彷彿五感都被塞滿一般,表情凝重、身體沉重,似乎受到限制,舞台上下的區別又讓儀式感更加重。

讓聽眾回到單純聆聽、欣賞的姿態是《上下一方》迴異於其他音樂會之處,聽眾習慣的KTV全體大合唱、或是演唱會中常常被強調的表演者與聽眾互動,皆非這場演出的橋段,就連唱〈整夜大雨〉時,他也沉浸在自己當中。某些聽眾雖然跟著唱了,卻也好像在唱自己的,整場是「他站在雨裡面我完全聽不清楚」的狀態。【5】

綜觀整場,可以觀察到的事實是,在邱比的表演中,相當倚賴「非聲音」的元素,甚至可以很直接說,這個現象其實從他作品的音樂錄影帶也是可見的,在〈整夜大雨〉中,他的舞蹈以及濺起的水花確實讓整首歌視覺化了起來。轉回現場,邱比本人的舞台魅力,他隨意卻富有美感的舞蹈、空靈的聲音與氣質,讓他具備了「偶像」的條件。有趣且值得繼續思考的是,如果將視覺從邱比的歌拿掉,音樂人的音樂將會是什麼樣子?例如新專輯《隱園之美》中毫無歌詞甚至無標題引導,也不再給予任何敘事與情感上的指示的歌曲。好處是,聽者可以在沒有內涵的各類聲響組合中,自行衍生各種感受,聽音樂變成一件很自由也很私人的事,音樂人並沒有暗示你需要或應該感覺什麼,感受若產生了,那一切都是自生也自滅的。相反,要是聽者缺乏在視覺上的聯想或情感上的接收呢?甚至也無法理解歌曲形式上的美感,那這首歌對聽者而言是否只剩下強迫接收「創作者的實驗」,自由何在?再問下去還會有,如此倚賴視覺上的搭配,是否會讓聽者有歌曲本身的不足的錯覺?

「吹音樂」主編阿哼曾撰文認為邱比在中國好聲音上的現身是台灣音樂的警訊,筆者認同阿哼觀點,其中他感慨,「像《中國好歌曲》這樣主流的電視節目,居然能夠容納到,這麼不一樣的創作聲音。在台灣,相對之下較有資本的影視製作公司,還有沒有膽識找到這類怪才、留住並且給予同等待遇?」【6】然而,邱比的類型,事實上一直都是中國娛樂圈最喜歡的種類,空靈的、仙氣的、加以出色的外型與音色。給予舞台的原因可能並非其「非主流」的成分,甚至恰恰相反,從中國媒體給他的封號可見一般,一起搜尋邱比與王菲兩個關鍵字,答案便出現了。2017年以後邱比進入滾石唱片旗下電子音樂品牌「滾石電音 ROKON」,加入大廠後創作的自由度是否受限,或者舞台上的表演內容能否完全控制仍未知,但就目前看來,邱比在滾石電音的未來性是樂觀的,我認為《隱園之美》是邱比第一張在實驗性與娛樂性上面幾乎可以達到平衡的作品,令人相當期待日後的發展。

註釋

1、新世紀音樂,即new age。是種寧靜、安逸、閒息的音樂,純音樂作品占的比重較多,歌唱的占較少。來源:https://ppt.cc/fjhjfx

2、也稱簡約音樂,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0%A1%E7%B4%84%E9%9F%B3%E6%A8%82

3、與中國網友在其他場次拍攝的現場影片對照。

4、此說法來自訪問中邱比自述「所以我就在想,最大化最好的利用布料特性,發展服裝本身應該要有的視覺可能性。我的動作完全是為服裝服務,並不是原本就想要在舞台上動。」來源:https://www.kkbox.com/tw/tc/column/interviews-0-1141-1.html

5、本句為出自歌曲〈整夜大雨〉,由詩人夏宇填詞。

6、報導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67909-CHurasdad123

《上下一方》

演出|邱比
時間|2018/07/27  20:00
地點|永豐 Legacy Taipei 音樂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