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落盡,生靈塗炭處《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
7月
03
2014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4次瀏覽
洪子婷(表演藝術工作者)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的歷史劇《理查三世》,為求劇情完整,更添加《亨利六世》的劇情,並帶入約瑟芬.鐵伊著名翻案小說《時間的女兒》的脈絡,目標為呈現玫瑰戰爭浩浩蕩蕩的尾聲,其中權力結構、關係發展之錯綜複雜,製作團隊的野心可見一斑。在「常民系列」的製作中已見證過導演王嘉明對龐雜資訊的處理,與呼喊出關鍵字便能勾起觀眾生活記憶的「常民系列」相比,《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取材自英國獨特的歷史背景,台灣觀眾恐怕只聞「玫瑰戰爭」之名,甚少具有其中的權力遞嬗、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間發展數十年的糾葛之背景。導演如何向觀眾交代此一大前提,似乎便成為本劇的重要課題。

然而王嘉明卻彷彿毫無此意,縱使角色關係複雜,在呈現上卻讓演員身著材質雷同的服裝,同一名角色甚至替換多名演員來飾演,連重要的理查三世也不例外。加上抽離聲音,以配音、對嘴的方式演出,平面化的處理,使觀眾幾乎無法在釐清劇情發展的同時辨認每一位演員在其中的對應位置。王嘉明將舞台空間定位為「停車場」,搭配攝影機與投影畫面的使用,視覺上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空間、角色不斷來去流動,僅能從停車場一根根的水泥柱上更換的告示牌碼確認,「現在」究竟是誰掌握了發言權。

王嘉明利用歷史中必然的混亂,將身處觀眾席的觀者置於沒有發聲和選擇權力的處境,如同彼時與王室貴族們共存於世的平民百姓,爭權奪利的腥風血雨再喧囂,在位者永遠都是與自己連結薄弱的陌生面孔,而在權力的更迭過於快速的狀況之下,百姓與統治者間的關係更形疏離。站在舞台上的角色則是被奪去自身操縱聲音的能力,而擔任配音工作的演出者甚至不避諱地與角色共處一地,此舉彷彿在對觀眾與演員提問:身體抽離了聲音之後,能表達什麼?沒有肢體在物理空間中的活動,聲音又象徵什麼?兩相對照之下,沒有權力(發聲)的王僅剩的肉身是/能夠做到什麼?沒有能夠承載「王」這個身份象徵的肉身,權力又是如何地流動?

本戲在肉身性的處理有另一巧妙之舉,包含三名重要角色──前朝王后瑪麗的幽魂、理查與其兄弟之母伊莉莎白,以及理查為求鞏固正當性、絞盡腦汁迎娶而來的寡婦安妮在內,所有的女性角色肉身皆用戲偶取而代之。那個年代的女性在粗暴而原始的「血統為尊」意識之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便是透過婚契,讓自身代表的家族(血統)保住權勢、孕育能夠爭奪繼承權的君王。她們是奉獻肉身和靈魂,在政治中作傀儡之人,瑪麗、伊莉莎白和安妮都深諳此道。這三名角色採用無機質的偶來演出可謂畫龍點睛,雖然王嘉明在節目冊中表示,這是由於甄選時女演員的表現普遍不理想,靈機一動而有此安排,但操偶本身是極有難度的技術,操偶師的表現亦不可不謂「表演」,幾名主要操偶師的表演細膩,足以和演員分庭抗禮,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戲末則引入《時間的女兒》為理查翻案的概念,正式提問:一連串的陰謀和操作,究竟是誰在策劃?誰來觸發?各懷鬼胎的政治交際中,什麼是真實,誰值得相信?在最後的泊沃斯之役中發號施令的理查三世早已換了多張面孔,不斷脫戴頭盔的群眾舉動令人發噱,卻正是觀眾無所適從的心境投射。戰役終了時,畫面回歸幕啟時倒臥兵士的軀體佈滿舞台的場景,宛如遭受戰火蹂躪的焦土,前朝王后瑪格麗特的再次入場將敘事串連,提升了演出的完整性。

本次製作多有嘗試,舞蹈的肢體和音樂的搭配,成功將戲定調於現代。但蘭開斯特、約克家族間對立的政治氛圍,即與現況有所呼應之處,穿插於修飾過的劇場語言中,與當代台灣社會連結的關鍵字便略顯突兀及多餘,在技術強度高的配音表現上亦偶有閃失,然而整體表現可圈可點。與其說是詮釋莎士比亞,不如視為經過歷史長河的淘煉後,現代製作團隊獻給彼時的反饋。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14/05/31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故事基底未穩固紮根的情況下,過於聚焦揭露扮演、引入現實、隨手戲謔的後設樂趣,像是多了層層加疊的虛構,但少了真實,就少了真實破為虛構、虛構假以真實的層次,也就少了兩者之間的辯證厚度,使得整場後設戲局看下來,徒見「設」而未見「後」,出現了僵局,不是走到了死胡同,而是從未移動過。(吳政翰)
6月
06
201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