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落盡,生靈塗炭處《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
7月
03
2014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0次瀏覽
洪子婷(表演藝術工作者)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的歷史劇《理查三世》,為求劇情完整,更添加《亨利六世》的劇情,並帶入約瑟芬.鐵伊著名翻案小說《時間的女兒》的脈絡,目標為呈現玫瑰戰爭浩浩蕩蕩的尾聲,其中權力結構、關係發展之錯綜複雜,製作團隊的野心可見一斑。在「常民系列」的製作中已見證過導演王嘉明對龐雜資訊的處理,與呼喊出關鍵字便能勾起觀眾生活記憶的「常民系列」相比,《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取材自英國獨特的歷史背景,台灣觀眾恐怕只聞「玫瑰戰爭」之名,甚少具有其中的權力遞嬗、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間發展數十年的糾葛之背景。導演如何向觀眾交代此一大前提,似乎便成為本劇的重要課題。

然而王嘉明卻彷彿毫無此意,縱使角色關係複雜,在呈現上卻讓演員身著材質雷同的服裝,同一名角色甚至替換多名演員來飾演,連重要的理查三世也不例外。加上抽離聲音,以配音、對嘴的方式演出,平面化的處理,使觀眾幾乎無法在釐清劇情發展的同時辨認每一位演員在其中的對應位置。王嘉明將舞台空間定位為「停車場」,搭配攝影機與投影畫面的使用,視覺上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空間、角色不斷來去流動,僅能從停車場一根根的水泥柱上更換的告示牌碼確認,「現在」究竟是誰掌握了發言權。

王嘉明利用歷史中必然的混亂,將身處觀眾席的觀者置於沒有發聲和選擇權力的處境,如同彼時與王室貴族們共存於世的平民百姓,爭權奪利的腥風血雨再喧囂,在位者永遠都是與自己連結薄弱的陌生面孔,而在權力的更迭過於快速的狀況之下,百姓與統治者間的關係更形疏離。站在舞台上的角色則是被奪去自身操縱聲音的能力,而擔任配音工作的演出者甚至不避諱地與角色共處一地,此舉彷彿在對觀眾與演員提問:身體抽離了聲音之後,能表達什麼?沒有肢體在物理空間中的活動,聲音又象徵什麼?兩相對照之下,沒有權力(發聲)的王僅剩的肉身是/能夠做到什麼?沒有能夠承載「王」這個身份象徵的肉身,權力又是如何地流動?

本戲在肉身性的處理有另一巧妙之舉,包含三名重要角色──前朝王后瑪麗的幽魂、理查與其兄弟之母伊莉莎白,以及理查為求鞏固正當性、絞盡腦汁迎娶而來的寡婦安妮在內,所有的女性角色肉身皆用戲偶取而代之。那個年代的女性在粗暴而原始的「血統為尊」意識之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便是透過婚契,讓自身代表的家族(血統)保住權勢、孕育能夠爭奪繼承權的君王。她們是奉獻肉身和靈魂,在政治中作傀儡之人,瑪麗、伊莉莎白和安妮都深諳此道。這三名角色採用無機質的偶來演出可謂畫龍點睛,雖然王嘉明在節目冊中表示,這是由於甄選時女演員的表現普遍不理想,靈機一動而有此安排,但操偶本身是極有難度的技術,操偶師的表現亦不可不謂「表演」,幾名主要操偶師的表演細膩,足以和演員分庭抗禮,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戲末則引入《時間的女兒》為理查翻案的概念,正式提問:一連串的陰謀和操作,究竟是誰在策劃?誰來觸發?各懷鬼胎的政治交際中,什麼是真實,誰值得相信?在最後的泊沃斯之役中發號施令的理查三世早已換了多張面孔,不斷脫戴頭盔的群眾舉動令人發噱,卻正是觀眾無所適從的心境投射。戰役終了時,畫面回歸幕啟時倒臥兵士的軀體佈滿舞台的場景,宛如遭受戰火蹂躪的焦土,前朝王后瑪格麗特的再次入場將敘事串連,提升了演出的完整性。

本次製作多有嘗試,舞蹈的肢體和音樂的搭配,成功將戲定調於現代。但蘭開斯特、約克家族間對立的政治氛圍,即與現況有所呼應之處,穿插於修飾過的劇場語言中,與當代台灣社會連結的關鍵字便略顯突兀及多餘,在技術強度高的配音表現上亦偶有閃失,然而整體表現可圈可點。與其說是詮釋莎士比亞,不如視為經過歷史長河的淘煉後,現代製作團隊獻給彼時的反饋。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14/05/31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故事基底未穩固紮根的情況下,過於聚焦揭露扮演、引入現實、隨手戲謔的後設樂趣,像是多了層層加疊的虛構,但少了真實,就少了真實破為虛構、虛構假以真實的層次,也就少了兩者之間的辯證厚度,使得整場後設戲局看下來,徒見「設」而未見「後」,出現了僵局,不是走到了死胡同,而是從未移動過。(吳政翰)
6月
06
2014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