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破繭《消逝邊境》
9月
15
2014
消逝邊境(采樺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1次瀏覽
莫嵐蘭(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北藝穗節已邁入第七年,參演陣容一年比一年龐大,今年首場觀看作品選擇《消逝邊境》,不諱言,我是因為舞蹈界前輩吳興國與林秀偉的愛女吳采璘而來。身為表演藝術世家第二代,不滿足於原本具備的條件,她和吳春樺再創辦采樺工作室。會如何在藝穗節的特有空間呈現?以同場製作在穆勒藝文與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兩個截然不同的場地演出,相信對創作者頗為挑戰,我選擇了前往穆勒藝文觀賞,因為這番想像特別有吸引力。

隱身於台北大直巷弄內的穆勒藝文,一樓為咖啡館,地下室則是一個類似排練室的多功能複合式空間。水泥地面貼有仿木紋塑膠磚條,以及一面鏡子牆。《消逝邊境》由四支舞碼組成,分別為吳春樺的〈初〉、〈染〉與吳采璘〈鴿子房〉、〈深海裡的吶喊〉,全場六十分鐘一氣呵成未中斷。表演場地以中央的柱子為基準,劃分觀眾、演出與舞者休息區,選擇讓出較大的空間為觀眾席區,刻意不遮蔽的鏡面成為空間的吞吐口。

若不看舞碼解說,吳春樺的〈初〉與〈染〉可以視作一支作品。三名舞者長髮及肩,身著肉色洋裝或坐或躺於地,動作從局部末梢延伸至全身肢體運作,緩緩地在地面移動。隨著Beirut 的Elephant Gun音樂,身體精力再逐漸向上擴延,與其說是舞碼解說中的「水」,更像枝繁葉茂的藤蔓。之後一名舞者拖曳著黑色長裙出場,深具彈性的黑布很快地將三名舞者包裹住,時而聚合、時而拉開呈現猶如雕塑般的造型,在黑布中透著點點藍光是宇宙星辰抑或是闇黑勢力中僅存的希望?原先的想像因舞者動作間不時露出的身軀,與鏡面反射放大的效果使其幻滅。

吳采璘〈鴿子房〉相較於前兩支作品而言,偏向冷峻、理性。在低限主義音樂家Philip Glass的Glass Reflections音樂下,藉由線性的行進與動作語彙設計、多線條與黑色為基調的服裝,詮釋現代人處在擁擠的都市空間與虛擬科技的(情感/身體)疏離與冷漠。然而狹小的演出場地要擠五名舞者,我只看到舞者彼此之間的聚與合、不統一的身體性,也擔憂舞者用力過猛不小心撞傷……。過近的距離,是無法讓觀眾安心且清晰讀出舞作的意涵。最後一支作品〈深海裡的吶喊〉回到了〈初〉的調性,一種朝向精神性的舞蹈,舞者放緩動作,自在地隨著意念引導身體,除了藤蔓的想像更似水。在舞動間我好似看見她的母親林秀偉的影子,也看見側臉像極了父親吳興國的吳采璘。

這是認真的製作,然而離一場好製作仍有相當大的距離。這無關製作大小,而在編舞者如何看待《消逝邊境》這個題目。我認為四支作品各自獨立,應該明確切分開來,如作品〈染〉在舞碼解說寫著大大的「黑色」二字,〈鴿子房〉也以黑色服裝呈現,充滿想像空間的舞碼解說與舞序安排容易使觀眾混淆。團隊並未考量就此空間量身訂製作品,以至於鏡子疊映著表演者與觀眾群像的投射,舞者的眼神投射與動作表現,常讓人分不清應該看鏡中的舞者,還是應該看舞者本身,這使表演者/觀眾/空間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更加紊亂。除去以上對製作的心得,就以純看舞者的身體性,因為零距離舞者的技巧完全無從隱藏,生長在表演世家的吳采璘從小耳濡目染,身體能力與表現力自不在話下,而黃尹冠的身體技巧亦全然掌握,是全場唯二亮點。

《消逝邊境》

演出|采樺工作室
時間|2014/08/31 14:30
地點|穆勒藝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