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破繭《消逝邊境》
9月
15
2014
消逝邊境(采樺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3次瀏覽
莫嵐蘭(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北藝穗節已邁入第七年,參演陣容一年比一年龐大,今年首場觀看作品選擇《消逝邊境》,不諱言,我是因為舞蹈界前輩吳興國與林秀偉的愛女吳采璘而來。身為表演藝術世家第二代,不滿足於原本具備的條件,她和吳春樺再創辦采樺工作室。會如何在藝穗節的特有空間呈現?以同場製作在穆勒藝文與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兩個截然不同的場地演出,相信對創作者頗為挑戰,我選擇了前往穆勒藝文觀賞,因為這番想像特別有吸引力。

隱身於台北大直巷弄內的穆勒藝文,一樓為咖啡館,地下室則是一個類似排練室的多功能複合式空間。水泥地面貼有仿木紋塑膠磚條,以及一面鏡子牆。《消逝邊境》由四支舞碼組成,分別為吳春樺的〈初〉、〈染〉與吳采璘〈鴿子房〉、〈深海裡的吶喊〉,全場六十分鐘一氣呵成未中斷。表演場地以中央的柱子為基準,劃分觀眾、演出與舞者休息區,選擇讓出較大的空間為觀眾席區,刻意不遮蔽的鏡面成為空間的吞吐口。

若不看舞碼解說,吳春樺的〈初〉與〈染〉可以視作一支作品。三名舞者長髮及肩,身著肉色洋裝或坐或躺於地,動作從局部末梢延伸至全身肢體運作,緩緩地在地面移動。隨著Beirut 的Elephant Gun音樂,身體精力再逐漸向上擴延,與其說是舞碼解說中的「水」,更像枝繁葉茂的藤蔓。之後一名舞者拖曳著黑色長裙出場,深具彈性的黑布很快地將三名舞者包裹住,時而聚合、時而拉開呈現猶如雕塑般的造型,在黑布中透著點點藍光是宇宙星辰抑或是闇黑勢力中僅存的希望?原先的想像因舞者動作間不時露出的身軀,與鏡面反射放大的效果使其幻滅。

吳采璘〈鴿子房〉相較於前兩支作品而言,偏向冷峻、理性。在低限主義音樂家Philip Glass的Glass Reflections音樂下,藉由線性的行進與動作語彙設計、多線條與黑色為基調的服裝,詮釋現代人處在擁擠的都市空間與虛擬科技的(情感/身體)疏離與冷漠。然而狹小的演出場地要擠五名舞者,我只看到舞者彼此之間的聚與合、不統一的身體性,也擔憂舞者用力過猛不小心撞傷……。過近的距離,是無法讓觀眾安心且清晰讀出舞作的意涵。最後一支作品〈深海裡的吶喊〉回到了〈初〉的調性,一種朝向精神性的舞蹈,舞者放緩動作,自在地隨著意念引導身體,除了藤蔓的想像更似水。在舞動間我好似看見她的母親林秀偉的影子,也看見側臉像極了父親吳興國的吳采璘。

這是認真的製作,然而離一場好製作仍有相當大的距離。這無關製作大小,而在編舞者如何看待《消逝邊境》這個題目。我認為四支作品各自獨立,應該明確切分開來,如作品〈染〉在舞碼解說寫著大大的「黑色」二字,〈鴿子房〉也以黑色服裝呈現,充滿想像空間的舞碼解說與舞序安排容易使觀眾混淆。團隊並未考量就此空間量身訂製作品,以至於鏡子疊映著表演者與觀眾群像的投射,舞者的眼神投射與動作表現,常讓人分不清應該看鏡中的舞者,還是應該看舞者本身,這使表演者/觀眾/空間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更加紊亂。除去以上對製作的心得,就以純看舞者的身體性,因為零距離舞者的技巧完全無從隱藏,生長在表演世家的吳采璘從小耳濡目染,身體能力與表現力自不在話下,而黃尹冠的身體技巧亦全然掌握,是全場唯二亮點。

《消逝邊境》

演出|采樺工作室
時間|2014/08/31 14:30
地點|穆勒藝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