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兩半的馬驊《在變老之前遠去》
5月
22
2012
在變老之前遠去(胡福財 攝,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2次瀏覽
楊小濱

舞台上放著一排還缺課桌的椅子,幾乎跟觀眾席的椅子連在一起,彷彿我們都坐在明永小學的課堂裡聽馬驊的講課……。

我的好兄弟馬驊,離開我們已近八個年頭。沒想到台北看到了邵澤輝導演的這部戲,多年前和馬驊在一起時的場景一次次掠過,催人淚下。不過,一個對朋友真誠得不能再真誠的朋友,在本劇中似乎思考了過多抽象的存在意義,多到了這個被另一位早逝詩人和我們的共同好友馬雁稱為“爛人”的馬驊可能難以承載的地步。“爛人”這個詞的讚美意義在於馬驊的精神性往往来自常態之外的對人生的傾情投入,所以他最後選擇的梅里雪山不見得意味著終極的精神棲居地,而更可能是他不斷自我蛻變,試圖創造另一個自我的奇特方式(劇中透露了他打算回大學讀研究生)。馬驊在出發到明永村前對現代文明和生存意義的反思我以為也許可以處理得更加複雜一點(一連串“為什麼……”的排比式反問其實並沒有增加思考的哲理深度),因為對於馬驊來說,世俗與超越,都市與山林,可能並沒有如此對立的面貌,也許只不過是人生經驗的不同面向罷了。

在這部抒情劇裡,同一個人物馬驊分成了兩半,由兩位演員分飾,引向自我詰問、自我反觀的效果。我會更期待這樣的處理能夠揭示馬驊的雙重或多重性格,不過在劇中,馬驊的兩個分身過多迷戀於鏡像自我的虛幻完整(在一個他從北京出發前的片段裡,兩位演員面對面地表現了自我與其鏡像的對應關係),十分可惜地抹去了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之間搏鬥或錯位的戲劇性。劇中插入了許多馬驊的精彩詩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寫他那些藏族學生們的臉蛋:“有點鮮豔,有點髒”。我覺得這個描述差不多也是馬驊的自畫像,因此也特別期待對馬驊“鮮豔”和“髒”的方面都有更加大膽的描寫,從而徹底避免把他塑造成一個聖徒。畢竟,我所熱愛的馬驊不僅是那個鮮豔的馬驊,而且也是那個髒的馬驊。

劇中馬驊拿到一張趙薇照片的時候表現得最為性情,對著照片狠狠地親了一口(雖然我從來也弄不明白趙薇有什麼可以讓他奉為偶像的)。有朋自遠方來時,他也對菸酒報以濃厚的興趣。的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時而清醒時而爛醉的馬驊,一個時而小資時而痛恨小資的馬驊,一個精神高蹈而又對學生們掏心掏肺的馬驊,一個自己都記不清是否嚐過大麻的馬驊,一個常常表面裝酷內心懷有岩漿的馬驊。這部戲的單純和抒情使得馬驊(或他所屬的世界)的複雜度還沒能充分深入地展開,這是頗為遺憾的。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從這個舞台上再次看到了馬驊的人和詩和生活,我們所知和未知的馬驊。或許馬驊也混在觀眾席裡,對我的評點暗自不以為然:誰說,我覺得還挺像我的。

《在變老之前遠去》

演出|北京優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2/05/19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甘於生活感嘆的小品,只能讓劇場成為無傷大雅的消費,這恐怕正是統治者最樂見的。我們甚至不用到窮鄉僻壤,直接走進劇場就可以來到馬驊的桃花源避世。如何善用藝術的隱喻力量,刺激觀眾對現實展開真切的思索,或許才不枉藝術家的本務。(鴻鴻)
5月
22
2012
詩人要從現實的鬥爭中遠去,哪怕是去麗江,去西藏,去摩梭人的床上交換異國情調,還是去藏人的聖地轉山拜神,去漢化他們,或是去自我異化。那一代人的心裡壓迫不是族群的差異,而是政治的監控。那一代人所說的「現實」,不是畢業掙錢,興趣與麵包。而是說話。(劉亮延)
5月
22
2012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