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形式成了制約《伊底帕斯王》
11月
25
2016
伊底帕斯王(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17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的經典之作《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流傳至今兩千餘年,被搬演過無數次,也是諸多名家導演們紛紛嘗試挑戰的劇本,過去曾有蜷川幸雄的雅典展演、瑪莎葛蘭姆的舞蹈演繹、帕索里尼的改編電影、茱莉泰摩的歌劇版本等,種種不同的媒介和手法,可見該劇本蘊含著多樣詮釋可能性,即使形式迥異,內容始終環繞著劇本核心,關於人、天、命、情、權的多重糾葛。此次由向來擅長「史詩環境劇場」的金枝演社詮釋,將戲移至國家音樂廳側邊的空地演出,試圖藉由空間,搭建起古代文本與現代觀眾之間的對話,進而叩問「宇宙之大,我如何自處」的存在命題【1】。

典雅而莊嚴的國家音樂廳主建築,宛如廟堂,完整形塑了一座古城輪廓,當日一輪明月高掛其上,思古幽情,油然而生。如此背景,儼然成為了伊底帕斯王的底比斯城宮殿,廳外由層層平台搭疊而成一個高台,蜿蜒至觀眾區,這片宮門前也是家門前的地帶,即是故事的起始,也是整齣家族悲劇的唯一所在。場下,全無座席,觀眾全程站立,配戴入場時發給的公民證,試圖將觀眾化身城邦市民,不僅聆聽著場上故事一一開展,同時也像是即將在場目睹一切事件的發生。藉由場域的雙重、觀眾的雙重,上對天,下對地,全戲像是以現代環境疊合了古代空間。

但,這環境劇場的環境生成,並非真的融入現場環境之中,而是以人工圍籬隔絕出來的表演區域,隔絕於兩廳院大廣場之外,隔絕於真正在場自然流動的人潮、車流,喧囂之外,隔絕於外在現實世界之外,反倒成了一區孤立於戶外之外的閉鎖空間,一個利用戶外環境當作景幕的戶外舞台。於此情景之中,觀看行為仍屬被動,仍有距離,仍在看戲。戲雖舞台華美、視覺壯麗,觀眾恐難真能身歷其境,以致「環境劇場」的美意止於背景層次。

至少環境提供了氛圍營造,古意盎然,除此之外,整體呈現上也試圖仿古,遵循古希臘劇場規範,使用了面具演出。古希臘時期演出使用面具,乃因當時有三位演員的限制,且一人分配飾演多角,此法除了節省人力調度,也可能產生角色分配上就有其詮釋原因,甚至單一演員所飾演的多位角色可能相互對話(例如,《酒神女信徒》裏的彭休斯和母親亞格伊在當時很可能就是同一位演員所飾演),也就是說,當時形式上的運用可能可以增強了內容所蘊含的力道。當然,面具使用方法有諸多可能性,不限於此,但同時也可能連帶產生表演上的阻礙,影響了整體敘事結構和場面節奏。

《伊底帕斯王》原著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除了原著精神以外,其結構的純粹、準確,更讓亞里斯多德引為敘事範例,也可說是所有後世各類敘事體的一種原型。此次演出中,所有演員、歌隊皆戴上了面具,不見表情,理應倚重聲音、肢體來展現人物性格和戲劇張力,然而,語調中性,缺乏抑揚,聲音在許多時候只有大小之別,使得說書力量匱乏,可惜了閩南語語言本身聲調豐富、質感鮮活的敘事魅力,個別角色聲音語氣和處理方法也過於類似,以致角色落差及戲劇張力僅賴文本或文字上的智性理解,無法訴諸感官而實際體現,加上歌舞單薄,幾乎同質同調,難以撐起場面,亦無法烘托劇中步步逼近、層層迭起的危機,只像有旋律的哼唱點綴。整場下來,雖音樂配器豐富,但場面單調,敘事不足,使得這忠於原著搬演的仿古形式,止於表層氛圍上的堅持,而這種堅持卻可能反成了對戲劇的制約。

不過,有趣的是,這戲外的一切制約,某種程度上,卻呼應了劇中世界的種種禁錮。最後一刻,道德、倫理、階級、價值、情感備受挑戰,伊底帕斯王踽踽獨步,走向舞台盡頭,當他卸下了面具,褪去了衣物,所有世俗標準也逐一瓦解,裸身盲眼,終究回歸到人生於世的初始狀態,沒有任何既定形象、遮掩真理的屏障,回歸到個體與天地、與自然、與命運的單純關係。

註釋:

1、引自演出節目單中導演的話

《伊底帕斯王》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6/11/1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五號門 戶外停車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吹笛人,主要角色都是以面具的方式在劇場空間中展演,在伊底帕斯最後知道了真相之後,自毀雙眼流放自己。劇末伊底帕斯(施冬麟飾)卸下面具與所有面目恢復幾近赤裸的狀態,完成了某種裸命的形象結束了伊底帕斯的演出。(印卡)
11月
28
2016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