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缺席終成空《英雄》
1月
06
2014
英雄(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4次瀏覽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父親的缺席對一個男人而言,是種成長與幻滅同時發生的時刻。小時候視為英雄的對象瞬間隕歿,所遺留下的空洞是難以填補的傷痛。驫舞劇場這次以舞者劉冠詳的親身經歷,編成舞作,節目單上文字:「我,一個在狂風暴雨中冒死追尋已故父親身影的男人。一段在支離破碎後,才能開始的追尋。」反映在舞作裡,這段追尋的歷程,果真是支離破碎。如此的斷裂並非僅表現在編排上面殘缺未明:有時父子關係說明得太多,有時一段段動作肢體的串連,未能鋪陳為一整體的面像;更核心的匱乏是在於此樣的父子互動,到底想要表達內在深處的哀悼?不捨?還是無盡的悔恨?在這七十分鐘的舞作裡沒有活生生的揭露,徒留下全場滿布被撕成條條長帶的報紙垃圾,成為時間的廢墟。

照劉冠詳的話語,這是一場「與死去父親的最後對決」。逝去的父親以這樣重複展演彼此關係的互動、打屁、分身、附身(劉冠詳一人分飾父與子兩角),來讓悼念的兒子,可以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召喚父親的亡靈。但弔詭地是劉冠詳又寫下:「你用所有的巧合將我與你逼近,逼近這個決鬥,你逼我從記憶中將你弒去」。如此弒父的舉動有雙重的解釋:一、是藉由弒父來選擇遺忘,是由於太過思念的逆反;二、弒父總有一種取而代之的心理意涵,兒子取代父親原有的位置,成為負起家庭支柱的重責。事實上在此舞作內有一重要告白:劉冠詳父親在大陸昆明心肌梗塞,劉冠詳如何偽造醫生的診斷證明,讓家屬不用負擔昂貴的包機費用而返抵台灣,但卻在送回台灣的隔天凌晨死了。這一路從大陸救回爸爸...是救了他還是殺了他?無論動機如何,勢必歷經一番「打落牙齒和水吞」的衝突,結果最後呈現只是在巨大白色布幔內,投影出電影洛基拳擊手跑步的身影,如此輕盈躍動的影子,是難以反襯出殤父巨大默然的沈重。

這樣的問題也處處在舞作中出現:到底要如何拿捏悲傷與詼諧、直白與隱喻,常在這之間取捨失了準頭。編舞時,劉冠詳寫過文字會跑出來,以一種奇怪的渲染和催化影響作品的結構;亦有可能是文字造就舞蹈的結構。例如一人分飾父與子,利用燈光從底下打光塑造出假面般的臉譜作區隔,彼此談話內容,卻停留在打屁閒扯蛋,難以在這樣短的篇幅,讓觀眾去感受父子情深,文字與身體之間形式的代換,需要再去思索彼此文體的差異與表現出來的效果。

搭配的女舞者葉盷前面如乩身打扮──著條狀破爛紙張作上衣,頭蒙紙袋,如靈體附身以腳踹著劉冠詳的頭,搭配他的台詞:「他爸爸常說人生就像一顆球。」這樣近乎虐待的動作,和劉冠詳以「衰弱體」──肢體刻意殘缺如斷足爬行,均展現出舞者驚人的技巧,但置放於舞作敘事的脈絡裡面,未見進一步的延展,與自我內在所要傳遞的意念,終究落空。

如此自我揭露的落空,亦呈現在一段非常私密的坦誠:在父親過世的當晚,劉冠詳是和女朋友做愛。這段生之慾其實可以強烈對比死亡的消逝,但當劉冠詳掰開葉盷包裹的紙衣,接觸即興地將她擁入懷中,顯得冗長而重複,死亡在此反而逸出消散,而非揭露的重點。

劉冠詳自承每次編舞最順利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來操縱,以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劉爸或小時候的劉冠詳,都有所阻礙。葉盷協助配合,從前面未曾露臉、未曾表明身份的形體,到後來一下子是他的女友、一會兒成為劉冠詳、一會兒又是劉冠詳父親,最後成為劉冠詳小時候坐在父親肩頭上的身影。角色的切換與進出再再考驗舞者,最令人尷尬是以女性的身份去扮演男性父與子,欲呈現其中複雜的情緒,那不是單靠唸白與演技就能過關。未經思考這樣的父子關係是非常純男性,非常爺們,如此性別代換幻滅整齣舞作最重要的核心氛圍。

觀看過程,許多片段令人憶起阿喀郎.汗(Akram Khan)《DESH》。同樣是某種意義上尋根、父子間愛恨情仇;形式上亦是面對一具巨大轉動的風扇、逆風而行,或以頭倒立、足難以著地的意象符號。劉冠詳即使面對阿喀郎國際化、精緻化的製作,依舊可以有自己述說家族故事的能力與詮釋。但須先釐清楚自身與父親之間糾結盤錯的互動關係,期待歷經時間的沈澱與積累,再好好說給我們聽。

《英雄》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4/1/2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劉與林的身體界線,從起初的恐懼、躲避、保持距離,到後來的彼此貼近。林騎著腳踏車,在後座的劉娓娓道出母親最喜歡父親載她時哼著伍佰的歌。腳踏車宛若星空下迎風而行,似象徵已跨越哀傷,坦然面對父親離開的事實。(林芃瑀)
11月
12
2014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