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真實劇場《當我們走在一起》
12月
17
2012
當我們走在一起(原型樂園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8次瀏覽
鴻鴻

過去數年,行為藝術、發生事件、環境劇場、真實劇場的界線愈趨模糊,藝術家的起而行、劇場人的觀眾參與,竟然殊途同歸到同一類行動當中。這已經很難用「跨領域」這個帶有本位立場的標籤以一言蔽之,應該說,與觀眾共同經歷某一無法複製的獨特時空經驗的藝術,已儼然成為諸多創作者的共識。

我參與的這場《當我們走在一起》,由巴西藝術家Gustavo Ciríaco與奧地利舞蹈家Andrea Sonnberger共同帶領12位參與者,大家首先被一條白色寬幅鬆緊帶從外圍成一個共同體,在士林的大街小巷行走一小時,規則是全程不得交談、攝影。這群人像變形蟲一般,穿越大街、公園、小巷、橋樑、閒置的空地,路徑時寬時窄,蠕動的蟲體也不斷變換形狀。

兩位藝術家有時會暫停,讓大家透過一條窄巷的間隙觀看街上的車輛與行人,有如一部電影的長鏡頭,每個不同的角色登台經過,包括一對情侶中的女子不斷邊走邊整理頭髮、一位精神似有異常的男子顧自揮舞手臂……。有時兩位藝術家會走出鬆緊帶的環圈,手牽手停在一戶人家門口,與門前繁茂的花草和陽台密佈的晾衣,形成一幅幸福的圖像。有時他們讓參與者停留在一個轉角,看他們兩人沿著L形的巷子頭也不回地分道揚鑣。而有時,則只是停在橋上看污濁的溝渠、蹲在公園仰望樹與天空。有兩度他們將帶子緊緊纏繞住每個人,讓陌生的身體緊靠轉動。最後則在一片空地上將大家釋放,並分發寫有「曾經」「在」「這裡」的風箏,讓參與者奔跑施放。

和一般行為藝術的表演不同的是,參與者在移動的場景中,同時是觀眾、也是演員。這奇異的團體引人側目、追問,如同臨時的移動雕塑,形成生活中的異質存在(有人閒言:啊,他們是在做一艘船,那是船頭船尾有沒有?)甚至引來某里長不安的質問,緊急招來警察干涉、查詢,以為是個邪教團體。對於參與者而言,則又像一趟觀光導遊,但因為沈默的禁令,讓我們無法像平時攜伴碎嘴評述的旅行,而能打開眼耳呼吸,平靜地以全新的眼光,去體驗台灣都市邊陲的迂迴畸零空間,以及設計的、或臨時發生的小小真實劇場。

傳單上說明,這節目曾受邀至數十個城市演出。很難說這是一個作品,事實上更像是一個景框,隨著每個城市的性格不同、參與者不同,框內的戲劇也大不相同。就像同樣是風箏,在老舊樓房間的空地施放,與在海邊施放、在寬闊的綠地公園施放,其效果和意義,大異其趣。也彷彿一齣經典戲碼在不同的演出者手裡,變成不同的樣貌。只是,現在這位充滿新意的演出者,是這座城市,和每個生活並行走其間的居民。

《當我們走在一起》

演出|原型樂園
時間|2012/12/15 15:30
地點|台北數位中心(出發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過頭來看,這類的情感是否也是成為這整齣戲的自我批判,甚至在為弱者發聲的同時,是否其實不自覺地在收割第三世界抗爭群眾長年累月的犧牲成本,轉變爲西方藝術家所獲得的道德快感和收益?
10月
24
2024
《腳不落地的孩子》展現天馬戲創作劇團獨特的表演方法,以高空特技表演為主,結合音樂劇的方式談論個人成長與家庭衝突的議題;藉此顯現世代觀念差異下,親子間的關係該如何化解、個人發展上的矛盾該如何抉擇⋯⋯
10月
22
2024
當戰爭爆發,人命已不屬於受保護之範疇,世界的主體是黨、是國家,所有平民都進入例外狀態,這樣「病」了的歷史時空,對照疫情下「病」了的社會,都是例外,都有徬徨,都同樣痛苦且孤獨著。
10月
19
2024
「獨善其身」透過如諧音修辭的病理化,以及重疊姥爺刑求招數名稱的不道德化,特定地被指向一種缺乏內容的空洞史觀。因此,儘管藝術家的才華顯然帶來了精緻的調度,但這並不妨礙它建立在,透過否定單薄的歷史形象──一個高度恐怖、血腥而貪婪的敵人──來團結同樣單薄的當代價值之事實。
10月
18
2024
眾多難以言說的時代的感傷情緒在舞台上層層疊疊終至發酵,以不同於閱讀紙本漫畫的臨場感感動了在場的觀眾,這是三缺一劇團所製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最迷人、最動人之處。
10月
16
2024
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
10月
11
2024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10月
10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