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真實劇場《當我們走在一起》
12月
17
2012
當我們走在一起(原型樂園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9次瀏覽
鴻鴻

過去數年,行為藝術、發生事件、環境劇場、真實劇場的界線愈趨模糊,藝術家的起而行、劇場人的觀眾參與,竟然殊途同歸到同一類行動當中。這已經很難用「跨領域」這個帶有本位立場的標籤以一言蔽之,應該說,與觀眾共同經歷某一無法複製的獨特時空經驗的藝術,已儼然成為諸多創作者的共識。

我參與的這場《當我們走在一起》,由巴西藝術家Gustavo Ciríaco與奧地利舞蹈家Andrea Sonnberger共同帶領12位參與者,大家首先被一條白色寬幅鬆緊帶從外圍成一個共同體,在士林的大街小巷行走一小時,規則是全程不得交談、攝影。這群人像變形蟲一般,穿越大街、公園、小巷、橋樑、閒置的空地,路徑時寬時窄,蠕動的蟲體也不斷變換形狀。

兩位藝術家有時會暫停,讓大家透過一條窄巷的間隙觀看街上的車輛與行人,有如一部電影的長鏡頭,每個不同的角色登台經過,包括一對情侶中的女子不斷邊走邊整理頭髮、一位精神似有異常的男子顧自揮舞手臂……。有時兩位藝術家會走出鬆緊帶的環圈,手牽手停在一戶人家門口,與門前繁茂的花草和陽台密佈的晾衣,形成一幅幸福的圖像。有時他們讓參與者停留在一個轉角,看他們兩人沿著L形的巷子頭也不回地分道揚鑣。而有時,則只是停在橋上看污濁的溝渠、蹲在公園仰望樹與天空。有兩度他們將帶子緊緊纏繞住每個人,讓陌生的身體緊靠轉動。最後則在一片空地上將大家釋放,並分發寫有「曾經」「在」「這裡」的風箏,讓參與者奔跑施放。

和一般行為藝術的表演不同的是,參與者在移動的場景中,同時是觀眾、也是演員。這奇異的團體引人側目、追問,如同臨時的移動雕塑,形成生活中的異質存在(有人閒言:啊,他們是在做一艘船,那是船頭船尾有沒有?)甚至引來某里長不安的質問,緊急招來警察干涉、查詢,以為是個邪教團體。對於參與者而言,則又像一趟觀光導遊,但因為沈默的禁令,讓我們無法像平時攜伴碎嘴評述的旅行,而能打開眼耳呼吸,平靜地以全新的眼光,去體驗台灣都市邊陲的迂迴畸零空間,以及設計的、或臨時發生的小小真實劇場。

傳單上說明,這節目曾受邀至數十個城市演出。很難說這是一個作品,事實上更像是一個景框,隨著每個城市的性格不同、參與者不同,框內的戲劇也大不相同。就像同樣是風箏,在老舊樓房間的空地施放,與在海邊施放、在寬闊的綠地公園施放,其效果和意義,大異其趣。也彷彿一齣經典戲碼在不同的演出者手裡,變成不同的樣貌。只是,現在這位充滿新意的演出者,是這座城市,和每個生活並行走其間的居民。

《當我們走在一起》

演出|原型樂園
時間|2012/12/15 15:30
地點|台北數位中心(出發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