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頂與深淵的一線之隔《長笛天王帕胡德 × 鋼琴詩人雷薩吉音樂會》
12月
10
2019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9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再視帕胡德的音樂會為單純的長笛演奏了。在他的演奏裡,我們聽見了樂器囹圄的超脫,和一代長笛宗師無窮的自我突破——雖然在那突破中,潛藏著危險的深淵。

伊曼紐・帕胡德(Emmanuel Pahud)——這位長笛圈內家喻戶曉,甚至紅遍整個古典樂界的當紅炸子雞,曾以長笛獨奏會、全場無伴奏、協奏曲、長笛吉他二重奏、長笛五重奏等多種樣貌訪台,早已傳為佳話。今年,他和老搭檔雷薩吉(Éric Le Sage)再次為台灣樂迷帶來驚喜:除了杜替耶(H. Dutilleux, 1916 - 2013)與貝多芬的作品外,更有半場長度的小提琴重磅改編曲目——貝多芬的G大調第八號奏鳴曲(Beethoven: Sonata in G major Op.30-3)與理查.史特勞斯的降E大調奏鳴曲(Richard Strauss: Sonata in E-flat major Op.18)。

同時帕胡德也帶來一個消息:他將在2020年暫停獨奏的巡迴演出。因此這次曲目中的兩首貝多芬作品等於是幫作曲家預先慶祝兩百五十歲的冥誕。不過,除了紀念歷史上這位最偉大的作曲家外,其中的D大調小夜曲(Serenade in D major, Op.41)對兩位演奏家有另一層意義:那是他們1993年首次合作的專輯裡推出的曲目。連同他們在2004年共同灌錄過的史特勞斯奏鳴曲,在這場演出裡,無形中也蘊含了他們與過去自我的,橫跨二十餘年的時空對話。

我們不妨也從這個角度欣賞這次帕胡德與雷薩吉的演出:他們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改變了多少?所有樂迷心中的那位長笛天王,如今依然屹立不搖嗎?從音樂裡,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光是樂音本身,便已改變了非常多。早期的帕胡德,強調典雅圓潤的音色、擁有典雅的音樂性、以及不過多的抖音(Vibrato),只有在情緒強烈的樂段才會轉以較激烈的、如歌劇女高音的抖音與音色。但在這場演出中,強烈的大幅度抖音卻貫穿了全場、音色變得粗大,有時那強烈的抖音甚至有些破壞了音色。同時,他的音樂性幾近無節制地自由舒展,當中具有無窮的想像力,卻也離深淵僅有一步之遙。

例如:他演奏D大調小夜曲第三、五樂章時,在處理不連續的細碎音符時,便會因為過度厚重黏著的音色而切斷了樂句,使樂曲整體聽起來非常破碎。另外,他的彈性速度亦有些過於踰矩,幾乎整場音樂會都能聽見他隨意拉長或壓縮符值,適度的彈性速度或許有助挑逗觀眾的情緒,在第一首杜替耶長笛小奏鳴曲(Dutilleux: Sonatine for Flute and Piano)中的裝飾奏非常合宜,但過度的使用便會讓音樂的韻律感變形扭曲了——特別是對於有著古典主義影子的貝多芬而言。

早期的帕胡德典雅的風格,可說是受到復古演奏運動(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的深遠影響,尤其在他的巴洛克錄音中可見一斑。但現在的帕胡德卻偏離了這個軌道,而往更自由不受拘束的音樂性發展。不過那方向並非二十世紀的回眸,而是朝著當代化、極端個人主義化的境地前進。身為二十一世紀長笛巨星之首,這種極端個人化是必要的武裝,亦是探索器樂演奏的極限、乃至於古典音樂存續。但這些個人化是否偏離了作曲家預先劃下的表達疆界?

對此,答案或是或非。在史特勞斯奏鳴曲第二樂章〈即興:如歌的行板〉(Improvisation: Andante Cantabile)綿長不盡、充滿濃情蜜意的樂句裡,帕胡德豐沛的音樂性獲得了完好的發揮空間,那女高音般的音色甚至使聽者有聆聽藝術歌曲之感。不過到第三樂章,那過於強烈的吹奏法讓奏鳴曲式的起——轉——合無法呈現過多的起伏,反倒一直處於高亢不下的狀態,最後將樂曲結束於過於粗暴的唱腔中。我認為這便是稍有偏離樂曲自身之處了。

回到一開始所說的——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再視帕胡德的音樂會為單純的長笛演奏了——因為他的音樂彷彿早已遠遠地超出了器樂的種種限制,而是純然地、從心所欲地表達音樂。

我認為最音樂會最精彩之處,依然是兩首法國的長笛原生曲目——開場的杜替耶長笛小奏鳴曲、以及最終的安可曲:佛瑞的《Morceau de Concours》。在此二首作品中帕胡德才真正地在作品自明性與演奏自由中取得最大的公約數。其餘對於貝多芬、史特勞斯於我則持保留態度。

當然,上述的所有都是刁鑽地吹毛求疵,帕胡德在長笛演奏界的藝術造詣自然是無人可及,同時他亦是所有長笛演奏家中最懂得塑造演奏特色、透過音樂與肢體語言取悅觀眾、乃至於經營個人形象的一代傳奇。只是,當這些個人化標誌過度膨脹時,是否會壓縮到音樂?如何在探索詮釋的極限時,不流於譁眾取寵?帕胡德至今依然是敬業、魅力與實力兼具、能夠作為時代表率的演奏家。但,在這次的音樂會裡。深淵正無聲地凝視著他。或許這是他在2020年暫停獨奏巡迴的原因之一。

我們心中的長笛天王依然是天王,只是需要休息一下。

《長笛天王帕胡德 × 鋼琴詩人雷薩吉音樂會》

演出|帕胡德(Emmanuel Pahud)、雷薩吉(Éric Le Sage)
時間|2019/11/2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