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頂與深淵的一線之隔《長笛天王帕胡德 × 鋼琴詩人雷薩吉音樂會》
12月
10
2019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7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再視帕胡德的音樂會為單純的長笛演奏了。在他的演奏裡,我們聽見了樂器囹圄的超脫,和一代長笛宗師無窮的自我突破——雖然在那突破中,潛藏著危險的深淵。

伊曼紐・帕胡德(Emmanuel Pahud)——這位長笛圈內家喻戶曉,甚至紅遍整個古典樂界的當紅炸子雞,曾以長笛獨奏會、全場無伴奏、協奏曲、長笛吉他二重奏、長笛五重奏等多種樣貌訪台,早已傳為佳話。今年,他和老搭檔雷薩吉(Éric Le Sage)再次為台灣樂迷帶來驚喜:除了杜替耶(H. Dutilleux, 1916 - 2013)與貝多芬的作品外,更有半場長度的小提琴重磅改編曲目——貝多芬的G大調第八號奏鳴曲(Beethoven: Sonata in G major Op.30-3)與理查.史特勞斯的降E大調奏鳴曲(Richard Strauss: Sonata in E-flat major Op.18)。

同時帕胡德也帶來一個消息:他將在2020年暫停獨奏的巡迴演出。因此這次曲目中的兩首貝多芬作品等於是幫作曲家預先慶祝兩百五十歲的冥誕。不過,除了紀念歷史上這位最偉大的作曲家外,其中的D大調小夜曲(Serenade in D major, Op.41)對兩位演奏家有另一層意義:那是他們1993年首次合作的專輯裡推出的曲目。連同他們在2004年共同灌錄過的史特勞斯奏鳴曲,在這場演出裡,無形中也蘊含了他們與過去自我的,橫跨二十餘年的時空對話。

我們不妨也從這個角度欣賞這次帕胡德與雷薩吉的演出:他們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改變了多少?所有樂迷心中的那位長笛天王,如今依然屹立不搖嗎?從音樂裡,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光是樂音本身,便已改變了非常多。早期的帕胡德,強調典雅圓潤的音色、擁有典雅的音樂性、以及不過多的抖音(Vibrato),只有在情緒強烈的樂段才會轉以較激烈的、如歌劇女高音的抖音與音色。但在這場演出中,強烈的大幅度抖音卻貫穿了全場、音色變得粗大,有時那強烈的抖音甚至有些破壞了音色。同時,他的音樂性幾近無節制地自由舒展,當中具有無窮的想像力,卻也離深淵僅有一步之遙。

例如:他演奏D大調小夜曲第三、五樂章時,在處理不連續的細碎音符時,便會因為過度厚重黏著的音色而切斷了樂句,使樂曲整體聽起來非常破碎。另外,他的彈性速度亦有些過於踰矩,幾乎整場音樂會都能聽見他隨意拉長或壓縮符值,適度的彈性速度或許有助挑逗觀眾的情緒,在第一首杜替耶長笛小奏鳴曲(Dutilleux: Sonatine for Flute and Piano)中的裝飾奏非常合宜,但過度的使用便會讓音樂的韻律感變形扭曲了——特別是對於有著古典主義影子的貝多芬而言。

早期的帕胡德典雅的風格,可說是受到復古演奏運動(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的深遠影響,尤其在他的巴洛克錄音中可見一斑。但現在的帕胡德卻偏離了這個軌道,而往更自由不受拘束的音樂性發展。不過那方向並非二十世紀的回眸,而是朝著當代化、極端個人主義化的境地前進。身為二十一世紀長笛巨星之首,這種極端個人化是必要的武裝,亦是探索器樂演奏的極限、乃至於古典音樂存續。但這些個人化是否偏離了作曲家預先劃下的表達疆界?

對此,答案或是或非。在史特勞斯奏鳴曲第二樂章〈即興:如歌的行板〉(Improvisation: Andante Cantabile)綿長不盡、充滿濃情蜜意的樂句裡,帕胡德豐沛的音樂性獲得了完好的發揮空間,那女高音般的音色甚至使聽者有聆聽藝術歌曲之感。不過到第三樂章,那過於強烈的吹奏法讓奏鳴曲式的起——轉——合無法呈現過多的起伏,反倒一直處於高亢不下的狀態,最後將樂曲結束於過於粗暴的唱腔中。我認為這便是稍有偏離樂曲自身之處了。

回到一開始所說的——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再視帕胡德的音樂會為單純的長笛演奏了——因為他的音樂彷彿早已遠遠地超出了器樂的種種限制,而是純然地、從心所欲地表達音樂。

我認為最音樂會最精彩之處,依然是兩首法國的長笛原生曲目——開場的杜替耶長笛小奏鳴曲、以及最終的安可曲:佛瑞的《Morceau de Concours》。在此二首作品中帕胡德才真正地在作品自明性與演奏自由中取得最大的公約數。其餘對於貝多芬、史特勞斯於我則持保留態度。

當然,上述的所有都是刁鑽地吹毛求疵,帕胡德在長笛演奏界的藝術造詣自然是無人可及,同時他亦是所有長笛演奏家中最懂得塑造演奏特色、透過音樂與肢體語言取悅觀眾、乃至於經營個人形象的一代傳奇。只是,當這些個人化標誌過度膨脹時,是否會壓縮到音樂?如何在探索詮釋的極限時,不流於譁眾取寵?帕胡德至今依然是敬業、魅力與實力兼具、能夠作為時代表率的演奏家。但,在這次的音樂會裡。深淵正無聲地凝視著他。或許這是他在2020年暫停獨奏巡迴的原因之一。

我們心中的長笛天王依然是天王,只是需要休息一下。

《長笛天王帕胡德 × 鋼琴詩人雷薩吉音樂會》

演出|帕胡德(Emmanuel Pahud)、雷薩吉(Éric Le Sage)
時間|2019/11/2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