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為的內在書寫《黃昏的祭師》
2月
26
2014
黃昏的祭師(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34次瀏覽
林育世(原住民當代藝術策展人,藝評人)

雖然第一次觀看莊國鑫原住民實驗舞團的演出,但聆賞的第一層次經驗非常接近其他相同時代的台灣原住民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表現,亦即以主流社會所能理解的語彙,殷切地向外界書寫自身母體文化的諸多議題,談部落,談傳說,談歷史,談圖騰與象徵,談信仰。這樣的向外書寫,其衝動源於文化母體模糊化,邊緣化的焦慮;這樣的向外書寫既是基於傷痛,也有可能反成危機,因為選擇了救亡式的論述,也往往提前印證了文化主體的衰弱與消亡。

莊國鑫用舞蹈書寫在阿美族傳統中擔任人與靈界之間橋樑的祭師(Cikawasay),其實對編舞家來說有著三個最形像化的原因,就是祭師在祭靈儀式中的歌、詞與肢體動作。《黃昏的祭師》中將這三個層次的元素鋪陳發展地非常到位,阿美語的天主經祝禱詞,英國作曲家泰凡納(John Taverner)的雅典娜之歌(Song for Athene)的穿插運用,舞作本身成了一個巨型的祭師,將觀眾的感受經驗橋接到更深更廣的靈界邊境,不再只侷限於召喚那個在煙薰氤氳中,草捆米酒所能召喚的某個特定部落的祖先神靈。祭師特有的肢體,更交給血肉之驅的年輕舞者來做語源學式的拆解與詮釋。舞者們怒張的手掌,一再在舞作中奮力地張向天頂,是活人與靈界溝通的渴望與可能(舞台設計也在某些段落中將這些高張的手掌拓印為生命樹的投影。)腰肢劇烈的俯仰,群體急切的頓踏,都是將自身肉體作為靈的載體的獻祭與安頓。

編舞者莊國鑫曾在文化人吳錦發的廣播節目中談到這齣舞作時,提到作為一個阿美族祭師的「Rarue」(讀如rarɯi),這個阿美語的詞彙意指滿懷深沈的哀傷,卻又不得不然的複雜情緒;祭師的身分並非世襲,亦不能自願為之,惟經過神靈的揀選之後,就必須終身為部落的命運所付出,不能辭去,直到生命毀壞方休;而今日部落的傳統信仰瓦解,部落已經分崩離析,身為祭師的這些老人胸中滿懷的「Rarue」,還有自身是否還必要存在的質疑,更是百般複雜。

劇末,年輕舞者青春賁張的舞踏,被濃縮進坐在輪椅上年邁體衰的祭師回想對話框裡,我們對祭師的生命循環不禁有了無限的想像,哪一個衰老的生命沒有這樣年輕過?莊國鑫用膨脹著滿滿生命的少女舞者承載了老嫗祭師一生的身影,這是一種神靈揀選後繼生命儀式性的再現,更是面對族群死亡的沈痛反思。莊國鑫借祭師(們)生命將終了如黃昏將盡的意象,述說整個部落滿滿的愁緒,也是他個人貫穿整齣舞作的「Rarue」。他自己就如一個祭師一般,既受到某個意念的驅使,就不得不讓自己繼續這個孤獨的末世使命,因為唯有這樣面向族群內部的書寫,書寫者才能看到自己的族群還活著。

《黃昏的祭師》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時間|2014/01/25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