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劇本的新生《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5月
26
2017
想像的孩子(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5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劇作家王靖惇《想像的孩子》經過兩年的洗鍊,將寫作策略稍稍轉向,在今年推出的「新生版」中,多元成家已不再是焦點,少了舊作偶有為了迎合觀眾而過度表現的痕跡,多了更加聚焦的人物和情境,使整體劇情密度更高,節奏更緊湊,敘事更流暢。

這齣基調幽默溫馨的小品,仍以輕鬆的方式來探討生殖議題,但與舊作相較,新版縮短許多渲染情緒的時刻,未讓溫情過度蔓延,語言使用上也較少重明快卻顯機械化的對白節奏,亦無充斥與劇情不甚相關的潮語笑點,未將幽默感囿限於略顯表面、徒求表現以致搶焦的語言,而是更有機地將幽默貼合人物、融入情境,讓喜感自然而然地萌生,來自於人物因問題產生而積極地想化解尷尬、解決窘境,可能手段錯誤而弄巧成拙(例如不同性向的可襄和哲翔為了生子而試圖同床),也可能在錯弄巧合之下使得原本的尷尬更加尷尬(例如旁人誤把倆夫妻之間的求歡暗號「洗杯子」當真而爭相幫忙)。加上幾位演員們彼此默契十足,互動往來,交流無阻,能量豐沛,不僅克服了該展演場地空間過大的先天限制,亦使得全場下來妙趣橫生,儼然可見一齣極富潛力的情境喜劇。

當然,如此喜感張力能夠彰顯,主要乃歸功於經過精煉後的劇情,當中各角色的關係、目標與障礙變得更簡單而明確,讓演員表現得以著力,讓衝突的生成、情境的營造可以更直接。純化劇情並不表示必然簡化論證,劇中一對夫妻、一對同志伴侶以及一位崇尚不婚主義的單身女子,每人對於是否要擁有自己的孩子一事,並非一面倒而淪為一言堂或變得互相取暖,相反地,整場雜音不斷,眾人各持己見,各表論述,希望有小孩的有希望的執念,不希望有小孩的有不希望的苦衷。藉由將全戲聚焦於「要生或不生」的兩難前提,不僅因多方立場交互辯證,使角色更立體,衝突更穩固,同時隱隱點出了教兒育女、扶養監護、人工授精、代理孕母、試管嬰兒等附加議題於情、理、法之間的矛盾情況。

然而,劇作上始終未解也難解的——但恐怕也是這戲最核心的——問題,便是這「想像的孩子」的出現。開場沒多久,正當家人們都在討論要有自己的孩子之際,孩子就巧合地出現,從未來降臨到現在,並一一說出了各位大人的秘密心聲,這點魔法般的安排,就劇本構作的角度來看,旨在為了迅速解決這位陌生小孩的謎團,以便讓劇情聚焦,將發展路徑落在這些人如何策劃生出這個小孩,成就了上半場的內容。上半場也因眾人集思廣益、分頭進行、行動不斷之下,使劇情節奏特別明快,毫不拖泥帶水;但到了下半場,孩子又迅速地被說服,進而孩子去說服了眾人,最後停止這場異想天開的生子計畫。劇本試圖將這之中唐突的轉折,訴諸於孩子的情感領悟,但在背景脈絡建構不全的情況下,我們不知這孩子究竟為何而來,來得有多急迫,想要的是什麼,又為何想成就這樁「美事」?整場下來,孩子反倒像是一位全知而中性的使者,智慧而從容地現身,促成了事件的發生,其站在全戲制高點的被動之姿,有些難以建立起跟大人們的當下情感連結。甚至就整體來看,全戲少了實質上的危機,發展過早打住,並未再更進一步推向無力挽回的可能絕境,缺乏了這一小段冒險,所重拾的幸福和領悟,似乎就顯得沒那麼珍貴。

不過即使如此,此劇後版與前版相較,已見精進,情節去蕪存菁過後,捨棄了許多旁枝末節,對一部劇本的長成來說,實屬不易。在歐美,劇作發展環境較為完善,一部劇本的完成,可能有戲劇顧問(dramaturg)的諮詢和協助,可能歷經讀劇、工作坊、階段性呈現(work in progress)、試演、首演等過程,讓作品提早面對觀眾檢視,每個階段都成了修正劇本的時機,也可能造成發展隨時告終,為的就是要保證劇本產出的品質。但國內礙於演出生態,一部新創劇本很少有這麼奢侈的條件,要不就是透過加演的機會來修整,要不往往還沒有長到該有的樣貌,就停止了發展,可惜了原有可能的潛力。近年來,劇場對於新創劇作的需求日益增加,不論公、私部門,或許都更該正視完整的劇作發展過程,而非總讓劇作家辛苦地單打獨鬥,便奢求有好劇本的誕生。

《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7/05/0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生版刪去了大團圓的結局,焦點由家庭(群集)轉向個人。孩子離開後,被打散的個體,該如何再與彼此重新建立連結,是他們各自要承受和面對的。( 涂東寧)
4月
28
2017
因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進展,而將故事進行大幅度的刪改;我將此解讀為因為人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劇本只能以現階段有的為基底來想像近未來的時空。(張洛韶)
4月
27
2017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