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的對話《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4月
27
2017
想像的孩子(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4次瀏覽
張洛韶(中山醫學大學醫學資訊學系學生)

從2015年到2017年,短短時間裡面,對於同志想結婚這件事,之前只有同志伴侶註記,到目前「婚姻平權」的戰場拉至大法官辯論法庭上。而在動物實驗上,出現兩隻公老鼠透過方法可生出擁有他們基因的後代。對於婚姻平權議題日漸緊張與生科實驗快速突破的現在,《想像的孩子》也許可以帶給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及安慰。

故事建立在五位想要有孩子的男女身上,分別為經歷喪子之痛的中年夫妻,走入mm(men marriage)的新婚夫夫,及號稱「法庭女王」的單身勝女。在一場非常溫馨但極為詭異的生日派對中,突然冒出一個陌生人,表示是集有他們五位的「夢想」且「獨一無二」的孩子,一場爭取「完美世界」的競賽即刻引爆。

上帝原先為亞當和夏娃創造了完美的伊甸園,但因著罪的誘惑,而離開了伊甸園,開始忍受一系列的痛苦與折磨,人的世界,也開始不完美【1】。在此戲,孩子帶給人無限的希望,而讓可襄、哲翔、如倩開始思考著該如何滿足他們的夢想與渴望,可是在一連串的計畫當中,問題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而讓人必須正眼直視和療傷。對於如倩來說,她能與孩子成為令人稱羨的「單親家庭」,可這意味著她需要從「法庭女王」變成「民宿鐵觀音」;對於哲翔,能夠生出有他和台生基因的孩子,也許可以滿足對對方母親的虧欠,可是卻必須面對法律與人權問題的挑戰;而可襄則是生下孩子後,能夠撫平喪子的傷痛,但是會不會讓這位孩子面對與喪失的那位進行一連串的比較,也讓可襄和適存無法逃離內心裡的牢籠。而這些看似完美的孩子,底下隱藏的卻是如此的不完美的選擇。

「也許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任務吧!」台生說的領養及適存做的結紮和如倩最後的放棄,對於其他人所追求的完美而言,未必如此美好,可是卻也讓人得到一條解脫與自由的道路。上帝給了每一個人自由做選擇的權利,但如果樣樣都要的話,豈不變成幾米《幸運兒》底下的董事長,因著翅膀而變得不自由。也因此在這場關於選擇的大戰裡面,也許有那麼一點成功的機會能做出「完美的孩子」,可是在種種自由與不自由的選擇和對話裡面證明著人定不能勝天,而完美只存在於童話,並不能在現實世界的法條裡存活。

「那就扯平了喔!」新婚夫夫如是說。當一切關於完美世界與現實生活的思辨隨著鈴聲而停止時,我們也許可以想像在未來當婚姻對同志來說不是幻想而是選擇時,關於愛與親情的解答為何?而在經歷喪子的悲痛之後,人又該如何向前?此版本較於上一版本,王靖惇因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進展,而將故事進行大幅度的刪改;我將此解讀為因為人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劇本只能以現階段有的為基底來想像近未來的時空。也因此,我相當期待在下次觀看《想像的孩子》時,導演又會帶來怎樣充滿歡笑與眼淚的精彩內容。

註釋

1、創世紀1~4章

《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7/4/23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劇後版與前版相較,已見精進,情節去蕪存菁過後,捨棄了許多旁枝末節,對一部劇本的長成來說,實屬不易。每個階段都成了修正劇本的時機,也可能造成發展隨時告終,為的就是要保證劇本產出的品質。(吳政翰)
5月
26
2017
新生版刪去了大團圓的結局,焦點由家庭(群集)轉向個人。孩子離開後,被打散的個體,該如何再與彼此重新建立連結,是他們各自要承受和面對的。( 涂東寧)
4月
28
2017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