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琴技打造的等腰三角形——貝多芬:《幽靈》與《大公》
5月
29
2022
貝多芬:《幽靈》與《大公》(財團法人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5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三位中生代音樂家——李宜錦、高炳坤、王佩瑤,以兩首貝多芬的三重奏《幽靈》與《大公》再次聯手演出。雖然三位音樂家並非固定的室內樂團體,但在近年的合作中,彼此間也累積了許多默契與經驗。

在這場音樂會裡,三位音樂家無論技巧、詮釋與合作默契皆相當完整;筆者整體聆聽後認為,由李宜錦、高炳坤、王佩瑤三人所組成的鋼琴三重奏,並非走「三人相加再除以三」的中庸路線,而是三位實力、風采平均的音樂家,把各自的油門踩到底,再從中取得平衡的合奏組合。

若以幾何學來比喻,三位音樂家就像是一個和諧的等腰三角形——以鋼琴作為托住兩位弦樂演奏家的底邊,以稍微收斂的小提琴和略展力度的大提琴,作為兩個等邊,而構成一個聲響上的等腰三角形。


在《幽靈》共構虛實與明暗的層次

上半場的《幽靈》第一樂章,在以快速音群開啟後,兩位弦樂家演奏的長音使鋼琴從其中緩緩竄出,相當吸引聽眾耳目。三位音樂家演奏得活力充沛,乍聽之下旋律間有一種格外年輕的豪情與快意,音樂也被演奏得相當飽滿。而通常在演奏廳觀眾席的仰角下,大提琴有時聽起來相對小聲;但高炳坤作為組合中唯一的男性,在力度上顯得不過度失衡,尤其在另外兩位女性演奏家火力全開時,彼此的音量可說是不遑多讓。

雖然第一樂章已有令人目光一亮的演出,但緊接的第二樂章卻使筆者更加印象深刻。在樂章開頭,音樂在二度與三度空間的游移,使得樂曲在虛實、明暗、光影之間游移,有相當好的效果。此時大提琴也將緊接的旋律唱得相當美,讓筆者記憶猶新的是,三位音樂家數次在同一大段樂句上的一齊堆疊、抒展開花,是相當難得且吸睛的音樂場景。另外,筆者也對鋼琴多次讓人感覺不刻意卻相當唯美地進入印象深刻;在樂章中後段,鋼琴家左右手兩種不同音色的交疊,朦朧的低音與空遠有距離的高音相容,形成一種將場景拉回現實的效果。

 

貝多芬:《幽靈》與《大公》(財團法人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提供)

到了第三樂章,三位音樂家展現極佳的流暢度。三種樂器雖然時常各持一種句法,看似各自獨立,但相互交疊以後卻成為了一種新的句型。在樂曲的緊湊度上,三位音樂家的表現也令人折服,甚至在樂章末段彼此相互超車穿梭,卻又爭先恐後地煞車。他們的呈現使得樂章毫無冷場,也有很好的層次感,其先後次序在聽覺上呈現得相當清晰。


在《大公》見證拘謹與奔放的共榮

下半場的《大公》導奏,貝多芬雖然寫得方正,但卻被三位音樂家演奏得充滿彈性,讓樂曲開頭漂亮且完整。但工整的音樂,使演奏的可預期性變高了,在聽覺上筆者略有些過份安全之感。一直到了樂章後半,演奏家們在漸強樂句中的一鼓作氣,才又使得音樂在度充滿興奮感。

第二樂章開頭,三位音樂家將古典風格的樂句以不同的排列組合分割再呈現,使音樂充滿趣味。中段鋼琴的大圓舞曲爽朗而宏闊,也隨著一次次的反覆堆疊,讓層次感更加清晰。而第三樂章的慢板,三人的合奏如同暖陽下的微風輕拂。兩位弦樂的長音雖然樸素,但在運弓之間,長音卻非常動人,幾段寧靜的休止也相當有效果——筆者甚至認為當下氛圍,值得讓觀眾多享受半秒的無聲再重啟樂音。

到了第四樂章,奔放的樂曲讓人想起了上半場時,三位演奏家的油門齊踩。而在接下來的樂段,幾位演奏家也輪流嘗試「超線再回檔」,唯獨最終的快板尾奏,因領奏較短促的預備拍,使得收尾略嫌倉促。

 

貝多芬:《幽靈》與《大公》(財團法人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提供)


在和諧的演奏中,看見室內樂的曙光

對社會大眾而言,古典音樂可能讓人容易感到曲高和寡,總是帶著一份距離感,而室內樂與藝術歌曲更是其中的陽春白雪。少了歌劇的燈光舞台排場、交響樂的如虹氣勢,或獨奏的精彩炫技與明星加持,以展現細緻變化為樂的室內樂,對演出者或是聽眾,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把玩其中精髓。

或許,室內樂的發展在台灣仍有一段路要努力,然而近幾年來,走在這條路上的台灣演奏家,似乎越來越多。而許多樂團與音樂廳藝術節,也開始推出系列性的室內樂節目。儘管台灣尚未有職業的室內樂組合【1】,但據筆者知悉,台灣近年也多出了不少定期排練的重奏組合,有些更計畫性地安排音樂會演出。在疫情之下,可能也大幅推升了如室內樂團、古樂團、現代音樂重奏等,這類小編制、機動性強、製作成本相對較低的節目的上演機會,而當中又有越來越多水準之上的團體與演出,被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同李宜錦、高炳坤、王佩瑤這三位音樂家,以琴技佐貝多芬,呈現出和諧的等腰三角形。



註釋:

1、職業室內樂團常以室內樂演出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組合,並非有獨奏、樂團或是教職兼職。

貝多芬:《幽靈》與《大公》

演出|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李宜錦(小提琴)/高炳坤(大提琴)/王佩瑤(鋼琴)
時間|2022/05/15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