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下去就不能後悔的人生《水管人》
4月
09
2015
水管人(陳又維 攝,末路小花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3次瀏覽
陳怡君(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學生)

有變調的消防警報聲……,「中國某一城市有水管傳來嬰兒的哭聲,鋸開水管搶救後,嬰兒存活下來,編號59。」

舞台上躺著一根透明的水管往上連接至劇場貓道,六個演員飾演蛋工廠的工人,重複著單調地、機械化地挑選節奏,蛋(乒乓球)一直墜落在那根連接貓道的管子裡,滴滴答答,水管人跟其他人無異,一樣努力地工作,只是有點沉默,他沒有感覺,他很少有感覺,直到他在執行挑選蛋的工作的時候,選到一顆很特別的蛋,他突然很有感覺,到後半段觀眾才會知道,那顆很輕,但是握起來很飽滿的蛋裡面有長到一半的小雞,演員和觀眾一起反思:「我們有什麼資格挑選他、打破他呢?」人類擅自決定了很多事情,決定砍掉森林;決定吃掉其他動物;決定小孩要讀什麼學校或是學什麼才藝,決定生下一個小孩,卻不負起照顧的責任,也因此有編號59的水管人,以及更多的水管人。人類擅自決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一一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為了找那顆掉進水管裡的特別的蛋,三個工人分別到水管裡冒險,企圖找尋他,過程中有怪異的老人,有吹水管笛的父子,有飼養水管人進行研究的學家,不同的故事卻有一樣的主旨:異化。馬克思的異化在討論人類與物質的關係,當我們過度追求某種價值,會讓人忘記了自己的本質,忘記我們原本追求這些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好,而不是被這些價值綁架。漸漸異化的我們,有某一部分「壞掉了」,變成了另一種水管人,這種水管人不是指59號嬰兒,而是「空虛的人」,心裡空空的人,住在大房子裡、躺在很大的雙人床上的水管人,或總是跟人群格格不入,永遠低著頭,下巴到鎖骨之間有一根水管,所以無法抬頭看到天空的水管人……,演員們即興呈現這些水管人的生活片段,立即反映場邊演員透過麥克風陳述的水管人生活,演員的幽默、彼此的默契以及肢體運用能力讓這個片段充滿樂趣與驚喜,而且僅限本場次!

我覺得《水管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玩」,不管是無數個乒乓球墜落到整個舞台,或是噴射的泡沫、吹水管笛、被咖啡色的汁液從頭砸下去以及現場DJ吹奏大喇叭,或是演員們的即興片段等,末路小花把劇場玩得很徹底,觀眾也看得很開心,劇場地板和演員玩得一塌糊塗,提醒了我們劇場可以被「玩」到什麼地步,更提醒了我們,生活就放手do下去吧!

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結尾時,再度回到消防警車聲,而水管裡的小孩,問道「我一定要被找到嗎?」到開始大哭,「雖然媽咪不一定會聽到,但是世界會聽到」的轉折,選擇被找到,於是用盡全力的哭泣,而且決定哭下去就不能後悔了!就像人生一樣,決定了一件事,就認真地走下去吧。結尾以生日快樂歌,象徵水管人的新生,也祝福城市裡的每一個我們,新生。

《水管人》

演出|末路小花劇團
時間|2015/04/0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充滿遊歷驚喜的結構典型,不斷推動角色的故事潛力,有助於避免落入形式表演的窠臼。因此,處處精心經營,能量極為豐沛,「水」力全開,甚至,淹沒了整齣戲。(吳政翰)
4月
23
201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