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交的璀璨新篇章《千人交響》
10月
28
2019
千人交響(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7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終於來了。在前任首席指揮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卸任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北市交)迎來重量級的人物——以色列籍的馬勒大師:殷巴爾(Eliahu Inbal)。他和北市交的馬勒全集演出,以有「千人交響曲」之稱的降E大調第八號交響曲(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8 in E-flat Major, 以下簡稱馬勒第八)揭開了序幕。

數年前,北市交才在指揮家水藍的帶領下和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共演馬勒第八,今年殷巴爾走馬上任後旋即再度演出。但,這一次除了約莫二十位來自上海愛樂的協演樂手外,所有的器樂樂手皆是北市交的團員。他們要告訴整個台灣樂界:他們將用自己的力量撐起馬勒宏大的音樂宇宙。

殷巴爾指揮的馬勒總給人神秘而複雜的感受:面對作曲家極度私密的話語和赤誠的吶喊,他卻和作品本身保有一定的距離感。這樣的距離並非如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 - 2016)的冷血解剖、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 - 1989)的權威掌握、抑或阿巴多(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任音樂自然生長的低限栽培;他並非將自身從音樂抽離,而是取得了「掌控音樂」與「放任音樂」兩者間的微妙平衡,注入了比例玄妙的自我投入。殷巴爾的馬勒是巨塊、粗莽的,他注重的既非和聲結構亦非旋律,在看似保守而主流的詮釋裡,蘊藏了許多獨樹一格的見解。

果然管風琴音一出,第一部分拉丁讚美詩核心的「祈求造物聖靈降臨(Veni, Creator Spiritus)」主題一出,便是分句有些模糊,卻含有巨碩氣勢的演奏。北市交和合唱團在第一部分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熱身與磨合,才找到相互一致的音樂流動感。合唱團部分在前半段顯得較慢(特別是男聲唱出的副主題Spiritus, O Creator段落),不斷拖拉著樂團,弦樂、管樂部的速度亦時有搖擺。馬勒交響曲中極度吃重的小號也在第一部分錯失許多高音。在回顧殷巴爾馬勒第八的兩錄音,可發現其演奏雖亦有難解的動盪之處,但卻是以「樂團」為單位的整體變化。殷巴爾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接納著樂團自主的細微震盪,並著重於某種層面更加超越的、大塊的音樂流向。在樂團合奏的縝密度與完成度上,北市交雖還不能臻於完美,這一切似乎卻都籠罩在殷巴爾的巨大謀略之中。

看似疏於細節的詮釋方法一開始確實令聽者難解,但在音樂的兩個段落中,我們得到了解答:第一個是第一部分中的再現部,先前混沌不明的樂團在此突然撥雲見日,展現出萬丈光芒般的震撼;而在同樣是重要段落的點燃動機中,我們卻不見殷巴爾有類似的音量抒展與氣氛控制。第二個,則是第二次的撥雲見日:第二部分《浮士德》終景最後的〈神秘的合唱〉。第二部分的樂曲結構繁複難解,而殷巴爾似乎將之視為類似終曲交響曲(Finale-Symphony)的音樂——將〈神秘的合唱〉前的音樂全部視為序奏般的鋪陳,並將所有情感一次宣洩在〈神秘的合唱〉中。原來殷巴爾所審視的,是整個作品的大結構。在樂團的能力或許力有未殆的情況下,不必刁鑽於枝微末節上,只需順著樂曲的大方向走,自然能獲得最大化效益的震撼。從「疏於細節」,變成了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一切豁然開朗。

此次的演出陣容雖下縮至三百餘人,但舞台仍然向外推展,拆了國家音樂廳的前六排座位。七位獨唱家被置於舞台的最前方,超出了原舞台的「鏡框」許多,音量原先便已佔優勢的合唱與銅管則處在音響反射最佳之處,對於獨唱家而言,要將歌聲傳遞出去是相當吃力的。在樂團全體合奏的段落,獨唱都會被無情地吞噬,是本次演出稍稍可惜之處。

北市交的音準亦是此演出的一大致命點,在宗教性濃厚的樂曲中,音準的缺陷使得樂團的總奏達不到聖詠般泛音填滿廳堂的震撼,而第二部分開頭地景也未能揣摩出神秘與幽靜的效果。慶幸的是,在前任首席指揮吉博・瓦格多年的調教下,北市交擁有了相當年輕而現代化的音色,弦樂清晰透亮如拋光,和國家交響樂團走向大相徑庭的路線。殷巴爾接手後,或許這塊奇異的瑰寶在未來能成為和國家交響樂團分庭抗禮的存在。

殷巴爾與北市交的馬勒全集之旅才剛踏出第一步,接下來二週的第二號與第四號將是另一段的考驗。

《千人交響》

演出|伊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等
時間|2019/10/20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音樂
228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