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惑潤生的悲憫《渴求》
5月
12
2014
渴求(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1次瀏覽
林素娟(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

由愛慕劇團改編的劇作《渴求》(Crave),是英國重要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作品,此劇本創作完成後的次年,肯恩即因長年憂鬱症而自殺身亡(1999年)。此劇作呈現作者對生命的困惑、渴望與掙扎,使得劇作在閱讀時晦澀難懂卻又充滿了節奏與迷離的詩之意象,充滿了愛的追尋、暴力的陰影與死亡的印跡。由於劇作文本呈現為四重不同聲部的對話,並沒有明確的故事情節,同時對話又破碎、矛盾而不連貫,在舞台呈現上自然極具難度。所幸破碎的對話和不連貫的情節經由舞台的表現,反而情境性的呈現了靈魂深處的幽微、詭譎,以及情感、思緒的破碎和易變。當演員在舞台上無可自拔的喃喃自語,多音複調,以其遊魂之姿不斷的歷劫歸來,使得在場者無可逃避的直面了欲望的顫慄、糾纏與其殘酷之特質。

此戲劇相當有特色的是對話安排。劇作初看似沒有連貫的劇情或縝密的結構,但在看似破碎的對話或獨白中,在不連續的片斷中,反而能夠真實展現情感的紛亂、內在的多音複聲,以及複雜錯綜難以被理解的創傷和欲望。在時而喃喃自語,時而矛盾重複,時而激切吶喊,時而如泣如訴,在看似零散、重複、矛盾的對話和獨白中,傳達了生命的困境、掙扎和陷溺,以及欲望的深微、糾結、難以釐清和無可自拔。透過此劇作,使得在場者,無可逃避的逼視了人性的深層,在此逼視中,我們才得以對自身和他人有一點真誠的觸碰,在接納那個複雜、幽微、破碎、時出異聲、屈辱、荒誔、矛盾、渴愛的「他人」時,我們照見了「自己」。

此戲劇另一極具特色的是「聲音」的呈現。在莎拉肯恩的劇作中,透過了(C,M,B,A)四重「聲音」,以傳達情感的糾結、矯繞,既糾纏於過去的創傷,亦在各種欲望間不斷鬥爭與徘徊。於是各重聲音間彼此不斷交纏、競逐又或混雜、協奏,呈現一種多音交織之複雜的情感振動狀態。本劇作的導演將此四重聲音分由三位演員飾演,這樣的安排展開了更複雜的扮演與詮釋的空間。在極為簡單的舞台佈局中,演員時快時慢、時而細絮、時而嘶吼、時而低沈、時高亢的聲音,頗具感染力的被放大和突顯。聲音的振動即是生命的流動,聲音的穿透力將在場者直接帶入情感的震盪中,透過多音複調,複雜莫名的生命經驗與情感在此被喚醒。透過不同聲部的交織,殘酷地顯現著生命的交鋒,使得此劇中的「聲音」不只傳達著生命的創傷,也不只以其對話內容敘述生命的創傷經驗,還透過恍若多聲部的合音,以及音與音間既是合作又是角力間,使得在場者驚心動魄的經歷此間磨難與糾纏。

聲音同時化現為身體之姿態。此戲劇三個演員中,臉上塗白而剃除眉毛,恍若戴著面具的女性形象、頹靡而不斷在逃離與回歸間尋求自我與被愛的男性形象,以及穿著上班制服為戲服,游走於真實與戲作間,看似「常民」的演出者,使得自我/面具/真實/作戲/前台/後台/場外/場內的界限不斷被模糊、跨越和反轉。三位演出者以其看似簡單,但實即頗堪玩味和具有深意的身體姿態,時而交纏、時而疏離,在時明時暗的舞台光線和投射的陰影中,展現了一種既是詩意又同時充滿晦澀力度的光景。

在本劇中不斷重複著逃離與回歸,不斷的渴愛與錯愛、不斷的懷疑與背叛、不斷的歷劫而歸來,迴返往復、往復迴返,像是宿命的永恒輪迴。其所傳達的,並不只是靈魂的不斷歷劫、失落、背叛、錯愛和悔恨,而是不斷的乘願再來的那永不磨滅的渴求。當演員不斷如孤魂遊走,往往復復,當演員走到了觀眾面前,在舞台強光照射下,他那頹廢、迷離、溼潤而渴求的雙眼,那是永不死滅的生命之欲。迴返往復的生命並不只於無謂的苦難,而在殘酷劇場中有了留惑潤生的悲憫。

《渴求》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4/05/02 -03 19:30
地點|高雄駁二特區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Crave渴求》所做的並非一再地在傷口和導致傷口的原因上畫重點,僅僅是退讓出空間,不對感受經驗設限,使觀者的個人生命經驗能夠自由地和劇中情感產生連結與對話。(洪子婷)
5月
21
2014
愛慕劇團的努力,而且特別是在發聲訓練上導演顯然下了許多功夫,但是將來應該再進一步調整上述弊病。關鍵在於一種風格化策略:為了營造濃厚的在場感,應該順著這次演出的趨勢,經由種種實驗具體來磨練另類的演技,追求一個更加強力的風格化作用。(宋灝)
5月
15
2014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