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惑潤生的悲憫《渴求》
5月
12
2014
渴求(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7次瀏覽
林素娟(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

由愛慕劇團改編的劇作《渴求》(Crave),是英國重要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作品,此劇本創作完成後的次年,肯恩即因長年憂鬱症而自殺身亡(1999年)。此劇作呈現作者對生命的困惑、渴望與掙扎,使得劇作在閱讀時晦澀難懂卻又充滿了節奏與迷離的詩之意象,充滿了愛的追尋、暴力的陰影與死亡的印跡。由於劇作文本呈現為四重不同聲部的對話,並沒有明確的故事情節,同時對話又破碎、矛盾而不連貫,在舞台呈現上自然極具難度。所幸破碎的對話和不連貫的情節經由舞台的表現,反而情境性的呈現了靈魂深處的幽微、詭譎,以及情感、思緒的破碎和易變。當演員在舞台上無可自拔的喃喃自語,多音複調,以其遊魂之姿不斷的歷劫歸來,使得在場者無可逃避的直面了欲望的顫慄、糾纏與其殘酷之特質。

此戲劇相當有特色的是對話安排。劇作初看似沒有連貫的劇情或縝密的結構,但在看似破碎的對話或獨白中,在不連續的片斷中,反而能夠真實展現情感的紛亂、內在的多音複聲,以及複雜錯綜難以被理解的創傷和欲望。在時而喃喃自語,時而矛盾重複,時而激切吶喊,時而如泣如訴,在看似零散、重複、矛盾的對話和獨白中,傳達了生命的困境、掙扎和陷溺,以及欲望的深微、糾結、難以釐清和無可自拔。透過此劇作,使得在場者,無可逃避的逼視了人性的深層,在此逼視中,我們才得以對自身和他人有一點真誠的觸碰,在接納那個複雜、幽微、破碎、時出異聲、屈辱、荒誔、矛盾、渴愛的「他人」時,我們照見了「自己」。

此戲劇另一極具特色的是「聲音」的呈現。在莎拉肯恩的劇作中,透過了(C,M,B,A)四重「聲音」,以傳達情感的糾結、矯繞,既糾纏於過去的創傷,亦在各種欲望間不斷鬥爭與徘徊。於是各重聲音間彼此不斷交纏、競逐又或混雜、協奏,呈現一種多音交織之複雜的情感振動狀態。本劇作的導演將此四重聲音分由三位演員飾演,這樣的安排展開了更複雜的扮演與詮釋的空間。在極為簡單的舞台佈局中,演員時快時慢、時而細絮、時而嘶吼、時而低沈、時高亢的聲音,頗具感染力的被放大和突顯。聲音的振動即是生命的流動,聲音的穿透力將在場者直接帶入情感的震盪中,透過多音複調,複雜莫名的生命經驗與情感在此被喚醒。透過不同聲部的交織,殘酷地顯現著生命的交鋒,使得此劇中的「聲音」不只傳達著生命的創傷,也不只以其對話內容敘述生命的創傷經驗,還透過恍若多聲部的合音,以及音與音間既是合作又是角力間,使得在場者驚心動魄的經歷此間磨難與糾纏。

聲音同時化現為身體之姿態。此戲劇三個演員中,臉上塗白而剃除眉毛,恍若戴著面具的女性形象、頹靡而不斷在逃離與回歸間尋求自我與被愛的男性形象,以及穿著上班制服為戲服,游走於真實與戲作間,看似「常民」的演出者,使得自我/面具/真實/作戲/前台/後台/場外/場內的界限不斷被模糊、跨越和反轉。三位演出者以其看似簡單,但實即頗堪玩味和具有深意的身體姿態,時而交纏、時而疏離,在時明時暗的舞台光線和投射的陰影中,展現了一種既是詩意又同時充滿晦澀力度的光景。

在本劇中不斷重複著逃離與回歸,不斷的渴愛與錯愛、不斷的懷疑與背叛、不斷的歷劫而歸來,迴返往復、往復迴返,像是宿命的永恒輪迴。其所傳達的,並不只是靈魂的不斷歷劫、失落、背叛、錯愛和悔恨,而是不斷的乘願再來的那永不磨滅的渴求。當演員不斷如孤魂遊走,往往復復,當演員走到了觀眾面前,在舞台強光照射下,他那頹廢、迷離、溼潤而渴求的雙眼,那是永不死滅的生命之欲。迴返往復的生命並不只於無謂的苦難,而在殘酷劇場中有了留惑潤生的悲憫。

《渴求》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4/05/02 -03 19:30
地點|高雄駁二特區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Crave渴求》所做的並非一再地在傷口和導致傷口的原因上畫重點,僅僅是退讓出空間,不對感受經驗設限,使觀者的個人生命經驗能夠自由地和劇中情感產生連結與對話。(洪子婷)
5月
21
2014
愛慕劇團的努力,而且特別是在發聲訓練上導演顯然下了許多功夫,但是將來應該再進一步調整上述弊病。關鍵在於一種風格化策略:為了營造濃厚的在場感,應該順著這次演出的趨勢,經由種種實驗具體來磨練另類的演技,追求一個更加強力的風格化作用。(宋灝)
5月
15
2014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