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力量的失重《來》
5月
29
2015
來(Gia To 攝,雲門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8次瀏覽
陳逸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一)

美國學者問日本神職人員:「你們的神學,哲學或意識型態是什麼?」神職人員回答:「我們沒有那種東西。我們『跳舞』。」

~約瑟夫‧坎伯《神話》【1】

這幾天,台北市長柯文哲去參加台北市中等學校優良學生的頒獎典禮,他在頒獎給這些優良學生的同時,跟他們說了一句話:「掛了獎牌,很多事情都不能做」,或許這正是我觀賞完這齣舞蹈作品的感發。鄭宗龍,這個名字在國際間已經不陌生,過去不同的編舞作品屢屢獲獎,但這齣《來》整體而論,似乎是被他過去的優良成績給捆綁住的作品,不僅沒有讓觀眾感受到歡快的慶典氛圍,也無法把宗教的能量從作品中發散出來,看似如此繽紛的作品呈現反倒更趨近於一種故步自封。

整齣舞的開端,從一名舞者在焦點燈裡舞起,逐漸透過自己的身體動法把腳底下的微笑佈景顯露給觀眾。而後,開始了兩兩舞者的一種共舞對話,好似有著專屬的目的出現在宗教存在的場域裡頭。每個舞者代表了存在於儀式場遇上,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看似熱鬧。但弔詭的是,透過這樣單調線性的情節安排,實在無法讓觀眾體會到慶典本身所帶給人們的一種歡騰。而那樣一種舞者反覆來回情節的安排,也著實無法體悟到宗教所帶來的力量和關乎心靈的觸發。就整部作品來說,更多的其實是一種雜亂的荒謬性。那樣的紊亂,從編舞者決定使用馬賽克拼貼的燈光設計作為後段作品主要的呈現手法,便能夠一覽無遺。但撇除編舞的情節,在整部作品中舞者本身所詮釋出的一種近乎儀式性的狂熱和瘋狂是驚豔的。各個舞者的身體被拉扯到各種他們從未想過的姿勢和型態,試圖帶著觀眾進入一場歇斯底里的宗教儀式。只不過,似乎在整個作品營造的環境場域下,這些舞者就如同誤入傳統菜市場想要得到鑽石的千金少爺般,無所適從。

過去同樣享譽國際的無垢劇團也曾經以宗教命題為主線,演出《醮》這部作品。這部作品主要以「心經」誦唸聲轉化成中元節的普渡儀式,召喚屬於在那個場域下有形和無形的魂魄,以鬼魂作為生者的生命之鏡【2】,藉由死亡照亮了生命自身的存在,同時讓靈魂獲得重生,洗滌了在場的每個觀眾。反觀這齣《來》所探討的宗教儀式,編舞者鄭宗龍的這部作品就好似隔靴搔癢般,觸及不到宗教儀式所賦予生靈和亡靈的一種能量和精神。對宗教,對儀式,對生命都是如此。仍然記得,當時享譽國際的《牆》2012年在紐約首演獲得國際的讚譽,從服裝的巧思到整齣舞碼的複雜編排,在在都看到了編舞者的野心和欲傳遞給觀眾的內涵,反觀這次的《來》,狹隘的核心發想已不能比擬過去《牆》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更多的或許只是編舞者自身的自我取暖吧。

註釋

1、約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 1904-1987),美國神話學大師。坎伯有相當深厚的語文與文學造詣。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又在大學取得歐洲中古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坎伯能繼續學習古法語與梵文,除了英語之外,他還能說法語、德語跟日語。而這本書神話(The Power of Myth)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台記者比爾‧莫爾斯(Bill Moyers)與坎伯的訪談內容。

2、「醮」的法文譯名是Miroirs de Vie,即生命之鏡之意。

《來》

演出|雲門2(鄭宗龍)
時間|2015/05/09  18: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