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思緒脫離肉身,沈澱於心神所嚮——《迷幻.巴黎》藝術歌曲之夜
11月
03
2023
《迷幻.巴黎》藝術歌曲之夜(曠野之聲樂集提供/攝影陳玥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93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音樂不是說話,它主旨了說話,使語言不可言說,把觀眾弄啞。違反語言規則,但不可忽視,即是音樂的瞬間。」【1】這段躺在我記事本塵封已久中的筆記,終於成為今晚音樂會最適切的註腳。《迷幻‧巴黎》曲選四位至巴黎踏遍足跡的法國藝術歌曲名家,雖然順著年代,音樂風格發展從傳統蛻變至天馬行空,對情意的傳達卻一表初衷。

演出者雙雙入場,聲樂家站定位子,朝向鋼琴家垂頭沈思,猶如虔誠祈禱。數秒沈澱後抬眼望向觀眾,鋼琴家磅礴奏出李斯特《孩子,我若為王》前奏的那一刻起,觀眾已被王者制服,癱軟在愛人的有力臂膀中。 

《迷幻.巴黎》不需要導聆,音樂本身已經足夠了。 

整場音樂會從不失去對「聽覺」的單一專注,甚至充滿了「視覺」的激情。女高音謝孟潔以張力十足的肢體,牽引我們主動聆聽,不論是顫抖的指尖、勾纏的手心或柔軟有力的雙臂,動作之大,卻一點也不誇大虛假。這項專業之舉,並非有意地產生舞台距離,而是親暱地將聽眾懷抱入懷;我們在生命中體驗過的失神、憔悴片刻,謝孟潔總能在眨眼間轉換性格,低音揉合真摯情感,高音叫人愉悅歡欣,細膩地雕刻情境的色調與冷暖。 

面對歌者的強大氣場,鋼琴家吳明靜堅定毫不畏懼,她眼前有畫面,腦中有聲響,音色瑩潤透光,寧靜與靈動間收放自如。杜帕克《邀旅》的內聲部是主角交錯現實與幻夢的路徑,德布西〈淚淌我心〉的雨滴嚐起來有淚的苦鹹,浦朗克〈小提琴〉結束時的提琴撥奏,是讓女主角沈浸在甜蜜妄想時回神的開關。樂音隨著呼吸的脈動有著明確的目的與方向,兩位演出者猶如執導一部電影,不論是演員走位、燈光角度抑或是鏡頭的焦距,早在聲音「奏響」之前,便事先溝通完備。當聲音的「方向」明確,音樂娓娓道來時,在演出者與觀眾之間產生了會合——或許聽不懂法語,但那個當下我們可以感受到情緒的振幅、生命的悸動——那是一股不需要其它語彙補述的力量,令聽者靜默,走進演出者共構的畫幅。我想這便是為什麼當演出者雙雙離場後,觀眾自方才迷幻的境界裡回神了,開始滔滔不絕地與鄰座分享剛剛的體驗,甚至連德布西〈木馬〉裡激動的琴音與快速的呼吸,竟也讓我在觸鍵停止的那一刻心如擂鼓。 

舞動的雙手加上濃烈的演奏慾望,聲響在來回擺盪,推波助瀾。除了縝密安排的畫面感,鋼琴家同時保有舞台上的彈性,當聲樂家做出預料之外的詮釋時,也能調整步伐,穩穩接住下墜的音符。另一點有趣的是,在演出浦朗克《平庸》時,聲樂家選擇端譜上台,相較先前背譜演出,雖然肢體動作不減,譜架在前「遮擋」身體的畫面似乎形成了一張薄膜,稍稍隔絕掉與觀眾的互動魅力。 

經驗過美、喜悅和愛的人,雙手捧起他認為最美好的事物,以音樂當作媒介來傳遞。不用花俏的視覺效果,不因高超技巧產生疏遠,僅渴望與聆聽者緊密對話,讓一瞬執著成為永恆。雖主題名為《迷幻》,卻比我以往聽到的任何演出都來得真實。 

註解:

1. 筆記於2022年10月,依稀記得當初演講題目為論文寫作相關。講者節錄自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一書,〈斯萬之愛〉篇章。


《迷幻.巴黎》藝術歌曲之夜

演出|鋼琴:吳明靜、女高音:謝孟潔
時間|2023/10/26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