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本心,成就創作之真趣《紙箱的異想世界》
7月
19
2018
紙箱的異想世界(兒藝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中國明代李贄《焚書》其中最經典的一篇〈童心說〉,針砭了當時文藝創作的虛矯浮飾,極力倡議創作要找回「童心」,在李贄看來,「童心」就是「真心」,他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依於童心本色去創作,「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

兒童劇要具備童心真心,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無奈太多成人創作者的一念本心一開始就走錯方向,習以虛矯浮飾來取樂孩子,以李贄觀點來看,一點都不是童心真心。

偶偶偶劇團的《紙箱的異想世界》,展現的正是創作者有意識回歸兒童本心的自覺,持續以「物品劇場」的形式,賦予想像力最高的動能,將一個個紙箱操作堆疊、切割、拗折、拆平,創造變幻出多樣形體,輔以演員適當的肢體表演,紙箱不管成為靜物或立體的偶,都在舞台上成為被觀看的有意義的存在。

整齣戲分成四個段落,第一段像一則引言的楔子,清楚明白展示出原來紙箱能夠這樣玩出藝術的至理。看紙箱可以組合出城堡、飛機,完全是積木的功能;可以拆平切成長條,黏上膠帶,轉化為人可以在裡面轉動的輪胎;可以讓演員縮伸進去,再伸出手腳,變成像烏龜……,這段表演形式非常簡單,舞台上也不用任何多餘的東西裝飾,在空無之中,任想像自由,如孩子般盡興玩出各種紙箱造型的趣味,創造力在這舞台上必定成為可被歌頌的對象。而這段表演中,也巧妙傳達了幾個數學的概念,如紙箱的大小,與人的身體高矮胖瘦互相對應,體積大小的適切相容或無法相容,在演員活潑的肢體中表現,不用任何言詮,孩子就能看懂。

兒童劇背負教育使命,但教育絕對不是一定要刻意在劇情中談什麼品格教育,或者總是空泛老套的用主角打敗怪物壞人,就證明主角獲得勇氣,孩子可以因此學會和主角一樣勇敢。對兒童教育心理了解不夠深刻的成人創作者,往往會墮入這類思維泥沼裡而無自覺。我認為兒童劇與其說要教孩子什麼,還不如說要用什麼形式來陪伴孩子,引導啟發孩子的美感想像達到什麼境界。陪伴、引導、啟發,絕對是一種和兒童站在同視角的平等對話與溝通,還有尊重,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自會思考什麼樣的孩子需要給予他什麼樣的成長養分。

《紙箱的異想世界》第二段的情節,我覺得它很獨特珍貴,正因為它用陪伴取代教,透過一對父子的相處過程,讓我們看見親子關係裡最純粹的愛。這份真切的愛,來自於願意真心陪伴孩子的爸爸(真人演出),即使工作一天回到家有些疲累了,仍然沒有半點不悅或抱怨言語,更沒有把自己的疲累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反而是陪著孩子(執頭偶演出),將紙箱蓋出城堡,為假裝成騎士的孩子,做出一件紙盔甲、一把紙做的劍,爸爸也童心大作用紙箱裝扮成一隻大恐龍,去和騎士打鬥……。這些互動細節,暴露長久以來我們社會普遍缺少的父親形象,以及父親在親子關係中欠缺的行動,父職角色失能,這只是冰山一角的顯像而已。所以我說這段戲獨特珍貴,它讓我們重省與重視兩性在親子教養上權責的失衡,父親如果永遠只是參與物質供養孩子的事務,就永遠走不進孩子的心裡去。以真人演出爸爸,似乎也暗喻家庭中長久虛空不在的爸爸一角被彌補回來,真切靠近孩子,所以最後男孩偶抱住真實有情感血肉的爸爸,開心撒嬌的場面,就很溫馨動人。

這段戲當然更讓我們看見父子之間如何將廢棄紙箱當作玩具,手作環保的精神,戲的情境做了示範,其實也已經對觀眾進行了思想教育,就不用再矯情設計我們可以將廢紙箱環保再利用等台詞了。有時無聲勝有聲,視覺所見的行動是另一種語言意念,同樣可以被觀眾接受,得到刺激。所以演出時,我聽見鄰座一個男孩對他爸爸說﹕「好厲害喔!我們回家也來做。」光憑這個回應,教育改造思想目的已完成。

走到第三段的表演,從張哲銘的繪本《雪鹿》發想而來。《雪鹿》全書用鉛筆素描的精細筆法,描繪了森林雪地裡,雪鹿援助小鹿的情誼。在劇場中演出,雖然冬季景象不明顯,可是幾個動物紙偶的精緻,宛如從紙頁上跳脫奔馳而來,改編演繹了一段母鹿被獵殺,哀傷思念的小鹿,得到森林其他動物安慰的故事,動物們相依的畫面定格時,哀傷沖淡,化作似水柔情,春天的氣息漸籠罩,有了溫暖療癒。

最後一段演出,場景挪移到了金門,從一隻新設置的小風獅爺眼光,一方面觀看金門的風土民情,一方面敘說風獅爺的來由背景。小風獅爺同樣是紙做的偶,造型迷人可愛,雖然沒能擊退興風作浪的大魟魚,但也從牠身上得到啟發,思索到大地不能完全無風,可以廣植防風林與風和平共處的道理。小風獅爺的善良純真,實也反映了先民敬天禮地的肅穆情懷。

不過,要說這齣戲比較可惜之處,乃是戲開演前舞台暗場中已經豎立的一棵紙作的樹,樹上有四個紙箱,紙箱內的紙雕布置,儼然另一個小小劇場,其內容已經預告接下來的四段故事。可是第一段開場燈亮後,這棵樹就被搬到側舞台,之後再無作用,感覺有些白白浪費了。而四段演出安排順序,除了第一段到第二段之間尚有一絲邏輯可聯繫,第二段之後各段演出各自獨立,少了內在的關聯性。當然,四段演出共構是否需要有內在串連,是可以再多加討論,難定是非好壞的;但至少有個原則把握住,就是以紙為中心開展出異想,創造出讓觀眾意想不到的驚奇,允為這齣戲成功吸引人之處。

《紙箱的異想世界》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8/07/15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