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本心,成就創作之真趣《紙箱的異想世界》
7月
19
2018
紙箱的異想世界(兒藝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5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中國明代李贄《焚書》其中最經典的一篇〈童心說〉,針砭了當時文藝創作的虛矯浮飾,極力倡議創作要找回「童心」,在李贄看來,「童心」就是「真心」,他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依於童心本色去創作,「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

兒童劇要具備童心真心,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無奈太多成人創作者的一念本心一開始就走錯方向,習以虛矯浮飾來取樂孩子,以李贄觀點來看,一點都不是童心真心。

偶偶偶劇團的《紙箱的異想世界》,展現的正是創作者有意識回歸兒童本心的自覺,持續以「物品劇場」的形式,賦予想像力最高的動能,將一個個紙箱操作堆疊、切割、拗折、拆平,創造變幻出多樣形體,輔以演員適當的肢體表演,紙箱不管成為靜物或立體的偶,都在舞台上成為被觀看的有意義的存在。

整齣戲分成四個段落,第一段像一則引言的楔子,清楚明白展示出原來紙箱能夠這樣玩出藝術的至理。看紙箱可以組合出城堡、飛機,完全是積木的功能;可以拆平切成長條,黏上膠帶,轉化為人可以在裡面轉動的輪胎;可以讓演員縮伸進去,再伸出手腳,變成像烏龜……,這段表演形式非常簡單,舞台上也不用任何多餘的東西裝飾,在空無之中,任想像自由,如孩子般盡興玩出各種紙箱造型的趣味,創造力在這舞台上必定成為可被歌頌的對象。而這段表演中,也巧妙傳達了幾個數學的概念,如紙箱的大小,與人的身體高矮胖瘦互相對應,體積大小的適切相容或無法相容,在演員活潑的肢體中表現,不用任何言詮,孩子就能看懂。

兒童劇背負教育使命,但教育絕對不是一定要刻意在劇情中談什麼品格教育,或者總是空泛老套的用主角打敗怪物壞人,就證明主角獲得勇氣,孩子可以因此學會和主角一樣勇敢。對兒童教育心理了解不夠深刻的成人創作者,往往會墮入這類思維泥沼裡而無自覺。我認為兒童劇與其說要教孩子什麼,還不如說要用什麼形式來陪伴孩子,引導啟發孩子的美感想像達到什麼境界。陪伴、引導、啟發,絕對是一種和兒童站在同視角的平等對話與溝通,還有尊重,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自會思考什麼樣的孩子需要給予他什麼樣的成長養分。

《紙箱的異想世界》第二段的情節,我覺得它很獨特珍貴,正因為它用陪伴取代教,透過一對父子的相處過程,讓我們看見親子關係裡最純粹的愛。這份真切的愛,來自於願意真心陪伴孩子的爸爸(真人演出),即使工作一天回到家有些疲累了,仍然沒有半點不悅或抱怨言語,更沒有把自己的疲累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反而是陪著孩子(執頭偶演出),將紙箱蓋出城堡,為假裝成騎士的孩子,做出一件紙盔甲、一把紙做的劍,爸爸也童心大作用紙箱裝扮成一隻大恐龍,去和騎士打鬥……。這些互動細節,暴露長久以來我們社會普遍缺少的父親形象,以及父親在親子關係中欠缺的行動,父職角色失能,這只是冰山一角的顯像而已。所以我說這段戲獨特珍貴,它讓我們重省與重視兩性在親子教養上權責的失衡,父親如果永遠只是參與物質供養孩子的事務,就永遠走不進孩子的心裡去。以真人演出爸爸,似乎也暗喻家庭中長久虛空不在的爸爸一角被彌補回來,真切靠近孩子,所以最後男孩偶抱住真實有情感血肉的爸爸,開心撒嬌的場面,就很溫馨動人。

這段戲當然更讓我們看見父子之間如何將廢棄紙箱當作玩具,手作環保的精神,戲的情境做了示範,其實也已經對觀眾進行了思想教育,就不用再矯情設計我們可以將廢紙箱環保再利用等台詞了。有時無聲勝有聲,視覺所見的行動是另一種語言意念,同樣可以被觀眾接受,得到刺激。所以演出時,我聽見鄰座一個男孩對他爸爸說﹕「好厲害喔!我們回家也來做。」光憑這個回應,教育改造思想目的已完成。

走到第三段的表演,從張哲銘的繪本《雪鹿》發想而來。《雪鹿》全書用鉛筆素描的精細筆法,描繪了森林雪地裡,雪鹿援助小鹿的情誼。在劇場中演出,雖然冬季景象不明顯,可是幾個動物紙偶的精緻,宛如從紙頁上跳脫奔馳而來,改編演繹了一段母鹿被獵殺,哀傷思念的小鹿,得到森林其他動物安慰的故事,動物們相依的畫面定格時,哀傷沖淡,化作似水柔情,春天的氣息漸籠罩,有了溫暖療癒。

最後一段演出,場景挪移到了金門,從一隻新設置的小風獅爺眼光,一方面觀看金門的風土民情,一方面敘說風獅爺的來由背景。小風獅爺同樣是紙做的偶,造型迷人可愛,雖然沒能擊退興風作浪的大魟魚,但也從牠身上得到啟發,思索到大地不能完全無風,可以廣植防風林與風和平共處的道理。小風獅爺的善良純真,實也反映了先民敬天禮地的肅穆情懷。

不過,要說這齣戲比較可惜之處,乃是戲開演前舞台暗場中已經豎立的一棵紙作的樹,樹上有四個紙箱,紙箱內的紙雕布置,儼然另一個小小劇場,其內容已經預告接下來的四段故事。可是第一段開場燈亮後,這棵樹就被搬到側舞台,之後再無作用,感覺有些白白浪費了。而四段演出安排順序,除了第一段到第二段之間尚有一絲邏輯可聯繫,第二段之後各段演出各自獨立,少了內在的關聯性。當然,四段演出共構是否需要有內在串連,是可以再多加討論,難定是非好壞的;但至少有個原則把握住,就是以紙為中心開展出異想,創造出讓觀眾意想不到的驚奇,允為這齣戲成功吸引人之處。

《紙箱的異想世界》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8/07/15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