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形式換氣,以結構呼吸《從一數到五》
8月
03
2020
從一數到五(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8次瀏覽

張敦智(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形式之於作品,有時佔有高度重要的比例;一則簡單、通俗的故事,可以因為良好、創新的形式出現截然不同的生命。比如,印度英籍作家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的《微物之神》,即是在撲朔迷離的時間調度間,展露「龐大的事物永遠潛伏在他們裡面。他們知道他們沒有地方可去,他們什麼也沒有,沒有未來。因此,他們緊緊抓住渺小的事物」【1】之事件切面,因此,在縱橫交錯的時間軸裡,不斷以微觀視角描寫渺小事物,成為小說形式的主調,同時也成為全作重要的世界觀。同樣故事,如果平鋪直述地說出來,很可能就失去了如今所見的力道。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也在《悠遊小說林》中強調每部小說都在尋找自己的理想讀者,而理想讀者的任務,很可能包括將小說所形成的謎題一層層地解開來,因此許多小說值得玩味之處,便在於錯綜復雜的形式,而不是故事被平鋪直述後的版本。這些作品佐證了,在某些時候,形式可以是作品的心臟,維繫著作品的核心與呼吸。《從一數到五》也是這樣的例子。

在訪談中,林素蓮表示這次作品可能「是很個人的」、希望「從微小的事物出發,來談對我來說『完整』會是什麼」。【2】全作從一連串的感謝出發,由號稱是本作主角的小女孩帶著講稿,一一感謝跟這個製作有所關聯的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包括觀眾,可以視為表演的第一個段落,接下來才是更接近「舞蹈」的片段。在此,不同時間被穿針引線地交織在一起,作品完成後對所有夥伴的感謝是當下的,小女孩所代表的則是創作者的成長過程,藉由來自過去的她,感謝當下的夥伴,作品的時間跨度首次被拉開來,從尚未成長完成、到作品塵埃落定,是《從一數到五》所處理的所有時間片段。而小女孩首度下場前俐落地按下電鍋那刻起,時間才正式全面跳轉回過去,場上開始了另一片段不同的呼吸與調度。

無論是表演者們合唱〈夢田〉的段落、《布蘭詩歌》巨大聲響淹沒劇場的片段、或所有人等待電鍋跳起來那安靜、令人坐立不安的數分鐘,都是創作者成長過程力練習繼續呼吸下去的方式。所有片段獨立來看,許多可能很難一一解讀出明確的意義,但當它們被並置在一起,回頭檢視節目單上創作者的發想與初衷:「海真的很深,也有滅頂的可能,所以在游泳的時候我會想到我的爸爸,因為我會游泳就是他教我的,也是他一五一十地教我要好好活著,留著一口氣」,可以理解,所有豐富的畫面,都精準或模糊地,指向了家庭與成長之間的連帶關係。換氣本身讓創作者想到父親、家庭,以及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智慧與勇氣。事實上,比起許多更加外放的段落,筆者私以為,只有電鍋在場上,鍋蓋將劇場燈光反射至牆壁上,輕輕搖晃著,鍋子裡頭奔騰的蒸氣讓鍋蓋不斷發出金屬碰撞聲響的片段,更能影射成長本身壓抑、急切的等待;等待熟成,等待生命在高壓下產生的化學變化,最終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這也是創作者的期待與巧思,她在與上文中同篇訪談提及,希望這次作品有一段無人劇場,指的應該就是電鍋的段落。透過電鍋與段落前後強烈的對比,細細品味下,那只電鍋所說的,確實比初步看起來還來得多。

追根究底,「完整」之於創作者到底是什麼?作品沒有提供明確答案。其中一種可能的解讀,是創作者運用身上所乘載的時間,作為養分,不斷呼吸下去,如此一來,就是種完整。全作在節奏、畫面與風格的調度上,具有高度「換氣」的意象。透過不同段落風格高度的差異,以及彼此之間稍嫌斷裂的串接方式,其實是不同態度、記憶切換的過程,正因為這種豐富與斷裂交叉的手法,使得作品整體雖然難以就每個片段解讀出明確意義,但整體而言卻像是創作者在學習游泳時,不斷練習換氣,讓自己可以活下去的意象一樣。如此一來,同時也證實,作為作品宣傳主畫面,小女孩在玩具游池中要練習游泳,是最主要的意象,創作者與創作顧問透過幽微的形式,重複著全作的主題,使其遠觀成為一幅清楚的圖像。而少數清晰易懂的片段,如以《布蘭詩歌》轟炸劇場,甚至將歌詞全數用投影強調,則像是小女孩在學習游泳時,從後方瀰漫出來的煙霧,那是生存下去的挑戰,是練習換氣的過程所遇到的種種障礙。

整體來說,《從一數到五》有意識地以巧思組合豐富的形式,讓整齣作品像一張張動態GIF,探究著之於創作者而言,生存與完整意味著什麼。對觀眾而言,若有晦澀難解之處,我想也不必介意,因為作品開宗明義表態:它是很個人的,對作者而言十分徜徉的境地,對觀眾而言可能只是條死胡同。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它將走入了完全封閉的抒情,《從一數到五》朝觀眾開放的面向是一股想要繼續呼吸、生存下去的慾望,邀請觀眾一起呼吸,所以用具有巧思、幽默、鬆緊有致的方式,不斷翻滾形式的遊戲,像電鍋裡煮滾的水,不斷有新泡泡冒上來,令人在或許感到疑惑的同時,也不斷耳目一新,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作品結束,意義有待沈澱與梳理,那不就是人生理想的狀態之一嗎?儘管不清楚每個片段是為了什麼,卻十分精彩,人活了下來,因為已經找到方法不斷換氣、持續呼吸的方式。

註釋

1、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著,吳美真譯:《微物之神》(台北市:天下文化,2017年),頁404。

2、張雅淳採訪整理:〈重新擁抱,體驗「完整」人生 訪《從一數到五》林素蓮〉,《PAR表演藝術》 第328期(2020年4月)網頁版。

《從一數到五》

演出|林素蓮
時間|2020/07/25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吃土》的開場,當淡水南北軒的樂師們、李慈湄和壞鞋子的舞者們在舞台上並列行走、爬行,混音儀器和北管樂器置放的空間呈多點散佈在上舞台,這已經暗示著他們之間存在著對等分享的關係,也許它們未必需要以植物為導引,反而可以透過直面以當代劇場為藉口媒合舞蹈和傳統藝術相互攀爬和附著所開展的繁茂生態。(王昱程)
9月
02
2020
2020年新點子實驗場《從一數到五》,由林素蓮創作的作品,本次討論她心中所謂「完整」的定義,作品觸及的內涵包括「在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限制下,我們來到世上,在不知道什麼是呼吸的時候就開始呼吸」,由每名表演者各自的家庭故事開始說起,帶出生命之中前進的動力。(林素蓮)
8月
03
2020
不可諱言的是,正因《從一數到五》根基於編舞家與舞者們成長經驗而來,但這群人的家庭背景、年齡層、社會階層又十分相近,於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社群圖像,非屬於相似脈絡出身的觀眾,或許便有難以進入之感。作為一個定位自我與世代的作品,《從一數到五》是完整且精準的,但如何從挖掘自我當中,予以擴展至更為寬廣的關懷,或許是林素蓮下一階段的挑戰,畢竟生命即政治,個人的議題從來不會只屬於個人。(吳孟軒)
7月
30
2020
用白日夢般的情境塑造來詮釋《從一數到五》並無不可,但若回頭看該作品呈現出來的幾個關鍵字:呼吸─活著、游泳─父親、家屋─物件,舞者自述幾個片段零碎的家庭經驗,呼應存在於世的大命題,似乎限縮了《從一數到五》的創作格局,變成走向個人生命經驗的抒發、白日夢下破碎的喃喃囈語。(羅倩)
7月
29
2020
除了口頭的說和唱,身體的舞動與音樂互文鑲嵌在整個表演文本之中(之間),沒那麼地全然舞蹈,但沒了舞蹈卻會不那麼全然,看得出來「舞蹈構作」對於「編舞創作」的重要性,若無結構概念的構作,這個作品很可能只剩下零零散散的舞蹈技術性動作,就像那眾多散散零零的生活道具一樣。(于善祿)
7月
28
2020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