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心中都有一首男子漢《從一數到五》
7月
30
2020
從一數到五(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5次瀏覽
吳孟軒(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從一數到五》與其說是編舞家林素蓮所自述的,一個與游泳、呼吸和家庭有關的作品,我倒認為,林素蓮在試圖勾勒的是當代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生活樣態與精神圖像,而她的出發點,來自於對「自我」構成的回顧與定位。

跟過往的作品相比,《從一數到五》可以說是林素蓮在舞台空間、舞作結構與動作節奏上,最具精準度的作品,其不僅展現了獨特的幽默感與巧思,在段落流動感與轉換時機點的掌握也相當不錯。另外,《從一數到五》對物件的運用也是有趣的,例如從一開始就位於舞台上的大同電鍋,不僅呼應著舞者們對於「家」的敘事,也隱約對應著舞台中央一個如租屋處的舞台空間,象徵著遊子在外的依靠;同時,林素蓮也運用電鍋的鋁蓋反射頂燈,以造成光影變化,在某一段落,電鍋的計時功能更成為段落轉換的cue點,並因不知電鍋何時才會跳起,而製造出全場安靜、坐立難安的效果,是舞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其中,我認為最有趣、但或許是林素蓮並未意識到自己所捏塑出來的,是《從一數到五》所呈現的三十世代女性樣態。此點,我想從五位女舞者的〈男子漢〉切入談談。

源自迪士尼動畫《花木蘭》的〈男子漢〉,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是首政治極不正確的歌曲,不僅有著毫不掩飾的東方主義,全曲也充斥以「中原」為敘事中心的中華國族視角,性別敘事也滿溢無所不在的家父長制與陽剛崇拜。在今日,我們當然可以用各種角度嚴厲批判之,但若回到1998年首映的時空,對現今的三十世代、也就是當時正就讀小學的女性來說,卻有其在性別意識上的啟發:「原來女生也可以跟男生一樣!」,不需要纖細、端莊、琴棋書畫有教養,才能帶給家族榮耀,與陽剛男性們一同挑扁擔、射箭、騎馬、赤腳在河裡抓魚,也可以享有幸福人生(雖然最終還是得靠與男性結婚)。〈男子漢〉磅礡且力量十足的編曲、明快如動作片的剪接,點燃了小女生心中的熱血之魂──原來她的身體不是只能優雅或柔弱,得梳妝打扮知書達理,以博得未來相公的歡心,更可以帥氣強悍,跟男子一樣馳騁沙場。

於是,《從一數到五》中的五位女舞者,一邊高聲合唱〈男子漢〉,一邊打拳、側翻、飛踢,那樣無所畏懼又與夥伴一同打天下的身體形象,正是現今年約三十歲上下的女性,共同的兒時成長記憶與渴望。當然,女性是否要以「與男性一樣」作為標準,這一直是女性主義的熱門辯論題目,然而,在模仿男性陽剛行為的過程中,女性藉由扭轉、攀爬、擊打、抬舉等動作所養成的,是身體對空間與力量的掌握能力,以及隨之而生對「我的身體可以征服空間」的自信,並潛移默化出對「自由」、「坦蕩」的價值追求 。【1】

因此,比起上一代的女性編舞家如姚淑芬、何曉玫對女性情感與親密關係的關注,《從一數到五》的五位女舞者顯得更為外放:她們身著褲裝、總是赤腳在空間中放肆地跑來飛去,感覺來了就放聲唱歌,華麗扮裝,大聲笑鬧,身體雜揉著芭蕾、武術、即興、街舞的Grooving,而不執著於發明特定身體語彙,也不將其等同於個人性或時代性的表達。她們大方獨舞,但絕不會落單,她們的朋友們會在開場前力挺站台,群舞場景也總是以彼此的重心或力量傳遞所構成。當生活裡發生暴風雨,她們並不委曲求全,而是放肆大哭、吼叫與打架,真切地去經歷絕望的時刻。面對家庭的困境與難堪,她們並不會裝沒事,也不認為這是個人私事而不願多說,她們以「這是我的一部份」的態度,呈現出自己的故事,而以嬉鬧的態度面對家庭裂痕,也是她們自我保護與調解的方式之一。然而,花木蘭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她能跟男性一樣,而不是她是她自己。這群女性看似自由,但仍受到「女性應當如何如何」所困擾,因此她們對自我是困惑的,並依然經歷著社會裡的性別框架,總是在挫敗與不服輸之間掙扎,而創作(與跳舞),是她們試圖讓自己自在、可以大口呼吸的方式之一。

不可諱言的是,正因《從一數到五》根基於編舞家與舞者們成長經驗而來,但這群人的家庭背景、年齡層、社會階層又十分相近,於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社群圖像,非屬於相似脈絡出身的觀眾,或許便有難以進入之感。作為一個定位自我與世代的作品,《從一數到五》是完整且精準的,但如何從挖掘自我當中,予以擴展至更為寬廣的關懷,或許是林素蓮下一階段的挑戰,畢竟生命即政治,個人的議題從來不會只屬於個人。

最後,《從一數到五》引發我的最大好奇,是演出中有一位六歲的小女孩姆姆:對這個時代來說,她們的共同偶像,已是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中,那無需成為誰、只要解放自我潛能就可以成為女王的Elsa;我很好奇,在這樣性別與自我意識中成長的女性,將如何看待《從一數到五》中這群三十歲左右的阿姨,以及她們的女性形象與價值。同時,我也期待當姆姆這個世代到了三十歲,會創作出什麼樣的作品,描繪出下一個世代的女性自我。

註釋

1、對此,著名的女性主義政治學者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在〈像女孩那樣丟球:陰性身體舉止、活動力與空間性的現象學〉中,有詳細且精彩的辯證與論述,在此便不贅述。相關資料請參考艾莉斯‧楊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有目的性地注入特定傷痕歷史與人權議題的語境,以描寫威權體制的痛省為經;以涉及多種性向,甚至是泛性戀(Pansexuality)之流動的愛為緯。(簡韋樵)
3月
28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
在右手歇斯底里地反覆敲擊琴音下,鋼琴家陷入癲狂,達到當晚的最高潮,全場亦隨之狂喜,在曲畢後鼓掌不止。
2月
1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