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描與重寫的女子劇場《1+1》
6月
22
2017
抽屜人(張婷婷獨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8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既然強調是女子舞蹈小劇場,兩位女性創作者又是以推出經典舞作為這次展演的主軸【1】,令筆者好奇的是這場《1+1》純粹欲重現經典?又或者是提出更多不同以往的觀賞視野?

張婷婷的《抽屜人》,拿掉過去善用的投影技術,將曾取代達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強烈色彩、情緒、心理狀態、構圖等科技設計完全捨棄,舞台上同樣為原始投影技術所設計的全白佈置,無限放大了《抽屜人》的想像。儘管場上有3位女舞者與1位男舞者在搬弄著白色木盒(原作品的木盒為抽屜意象),然而一身塗白與白衣的形象(除了中間穿插一小段女舞者身著三原色的短洋裝),在整個作品中,性別(sex)並沒有被特別彰顯,反而是展現性別(gender)的陰性書寫,它們透過舞者與木箱的互動所呈現出的線條、光影、空間,呈現既抽離又各自表述的聯想,最後連以窺探他人秘密的「抽屜」,在這場演出中,也褪去它的符徵,符徵的指示性不在便無所指,《抽屜人》已完全走出另一條詮釋。

在演後座談中,張婷婷說這次演出,企圖拿掉投影技術,一方面是縮小製作一方面是欲讓觀者重新品味作品。然而失去投影的《抽屜人》,誠然已拋開原創作者最初以達利畫作之主體意象。在作品中,看到更多諸如外在的櫥窗擺設、身體丈量、優雅古典美的肢體線條,若從動作的關係去詮釋,亦可以賦予它關於社會性的詮釋,包括遷就、壓迫、調適、共處、背負等,唯一不變的是張婷婷對動作的古典線條美學之追求。若說這次製作的驚喜,應是《抽屜人》已經自由了,不再被過多裝飾、過多詮釋,舞者在舞台空間與木盒之間的遊戲、關係,都讓這首舞作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想像空間。重現的《抽屜人》失去過去賦予的意義,整齣作品僅能說是輕描淡寫的回應創作者的激情。

羅文瑾的《詭跡》,延伸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之《嘔吐》作為發想。這齣作品同樣也簡化了原先製作。一開場佈滿舞台的鐵水桶,因舞者的行動發出金屬撞擊的聲響,左側舞台的樂團隨時加入聲音,回應場上正在發生的事件,「即時與回應」形成這齣作品表現出生理與心理在時間裡的「存在」感的基本調性。

舞作中另一位資深舞者李佩珊飾演羅文瑾的分身,一個是現實一個是抽象的(或是理性、非理性之分)【2】,兩個人之間並沒有太多交集,唯一的交集是面對外在漏水的煩雜聲響,所展現出極度誇張與逃避的狀態。羅文瑾以誇飾手法,表達心理防衛機制的生理反應,從膨脹時間、空間的方式,從荒謬甚至帶點嬉鬧逗趣的動作編排深入這次主體的核心。這樣的創作方式也展現在音樂上,滴水聲的不斷放大,連在場觀眾都不自覺的用眼睛抓漏。

中間一段白色大衣無臉人在舞台上遊走的橋段甚是弔詭。根據羅文瑾的說法,這是她個人創作的習僻,白衣人詮釋他者(the Other)對她的暴力。這種暴力來自無形的體制、視線、成見、期待等。或許對創作來說「他者」無所不在,然而筆者卻在這次作品中感受不到白衣人對她產生壓迫的脈絡,如果說漏水的滴答聲是迫害她的他者,那麼直接植入白衣人的形象,又如何解釋它在舞作中的脈絡?又或者需要這位白衣人現身才能闡述清楚「他者」的象徵意義嗎?此處倒顯得畫蛇添足了。整體來說,這齣作品充滿誇張的視覺書寫以及豐富想像力,只是《詭跡》舞作中出現多次相似的情緒或橋段,顯露了過重的描述。

《1+1》的製作看似最為輕鬆,但卻著實向兩位創作者發出艱澀的挑戰書。經典作品的濃縮再現,挑戰了原作的精神、結構、脈絡等等,筆者身為創作者在台下是看得驚心膽戰,台上如同擂台賽,每次揮拳挨疼都是再次檢視作品完整性的殘酷段。在表演市場極受歡迎的跨域合作製作,誰又看得見這種商品的美麗與哀愁?

註釋

1、見本次演出節目單。

2、羅文瑾在演後座談的創作陳述。

《1+1》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稻草人舞團
時間|201/6/17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