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自己跳舞《獨自跳舞Solo Dance》第一屆舞蹈創作平台
9月
24
2024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3次瀏覽

文 鄭宜芳(2021年度專案評論人)

近年專注於素人舞蹈創作的賴翠霜舞創劇場於今年(2024)啟動了一項新的長期計畫:第一屆舞蹈創作平台「獨自跳舞」,以陪伴年輕世代創作的概念,希冀藉由舞團的量能與平台的打造,使喜愛創作的年輕世代能有機會被看見。

以創作發表為核心的平台,從老牌的三十舞蹈沙龍(2004至今)、鈕扣計畫、下一個編舞計畫、點子鞋到近年的漂鳥舞蹈平台、涴莎舞蹈創作平台皆是。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此次入選的四位編創者以「我獨自在___跳舞」為命名進行編創,分別為:陳群翰、陳璽尹、郭研華、蕭景馨,觀賞時分為A、B兩組,以交錯動線進行。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夏夜微風,在幽暗的蜿蜒巷弄中直上展演處。兩間白色小房間,地上用黏土黏了幾支鉛筆,這是蕭景馨的「我獨自在“千頭萬緒的念頭”中跳舞」。近年主要與新媒體藝術家謝賢德合作,進行科技藝術創作的蕭景馨,難得卸下炫目的燈光、新媒體裝置回歸純粹的劇場創作。兼具演員身份的蕭景馨以藝術創作時,總會面臨的各種念頭/雜念的萌發或者不萌發,對自我的質疑,發展身體動作與行動。時而將口中叼著的鉛筆丟出,再掏出另一支鉛筆叼著;時而以一種軟爛的身體質地在地上/牆面翻滾;時而以一臉生無可戀之姿絮絮叨叨著「What do you want?」,以此回應資訊過剩的時代,撿選的壓力,結尾則以脫下長褲露出卡通四角褲姿態幽了前述狀態一默。

陳璽尹「我獨自在 練愛腦 中跳舞」裡,空間已事先掛滿、放置了多張戀人視角的生活照、物件照,搭配粉紅色的燈光,整體散發了粉紅泡泡之感。陳璽尹以一張白色紙張做為與之舞蹈的物件,時而如戀人般溫柔輕舞,時而情緒滿溢的在地面撲跌。整體動作鋪陳與設計簡明。

郭研華的「我獨自在#的#跳舞」中,地板上放置了諸多以繩索串聯起來且不同風格的衣服,牆面則貼上了多道螢光膠帶。郭研華從一個小房間走出來,身上是中性的西裝長褲裝扮,並於多次穿脫間,以不同質地的舞蹈動作貫穿,時而扯下地上的服飾,時而套上又脫下。在逐步褪下衣衫後,編創者身體各部位以膠帶標示的hashtag亦隨之展現。服裝、性別、身體特徵,是他人「認識」的我,還是我「認識」的我呢?如果這些都丟棄,「認識」還是「認識」嗎?也呼應結尾時,門口響起〈少女的祈禱〉的樂聲,郭研華將所有衣服打包如垃圾後,走出門外丟棄。


獨自跳舞 Solo Danc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陳群翰的「我獨自在共同體的想像中跳舞」是其對自身及其身體上的文化混合的梳理與探究。不同於前面三位編創者選擇室內,陳群翰以戶外做為展演之地。透過對動作指認的叩問,陳群翰以身體做為符號召喚的媒介,在舞蹈過程中,時而芭蕾舞、東南亞舞蹈,時而中國舞、武術、太極導引。然而,在這追問自身身體文化歸屬感的同時,亦在召喚觀者對於「動作共同體」之辨識。這種由外而內的召喚強調了一種對共同文化的指認範疇,亦即唯有表演者與觀者同屬這個範疇之中,前述一切方可確立。從而,回應編創提問:命名與指認的政治性(取自節目單)。

縱觀此次四支小品皆具一定完整性,從自我出發,與自我對話,無論是哪一個面向的我,讓身體說出來。可見在舞團提供身體課程、創作陪伴等資源下,年輕世代的編創者得以有好好發展、結構作品的時間。另一方面,做為第一屆的舞蹈創作平台,如此的命題與空間選擇亦有其多方考量,如何成為能長期持續經營的平台,建立口碑、區別性與知名度則是後續值得觀察與期待的方向。

《獨自跳舞Solo Dance》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4/08/16 19: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