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引領之門 《2012無門之門》
6月
18
2012
2012無門之門(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5次瀏覽
謝東寧

傳說精通星相的古馬雅人預言,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將到來,雖然這天尚未到來,但「2012」早已成為靈修界之一門顯學,各派大師推測、預言、解釋,各方門徒潛心研修,各式心靈課程,希望能找到末日前的救贖,甚至連臺灣劇場界也不缺席。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從2009年,開始連續四年創作的「瑪雅末日預言2012」系列,包括《夜之祭典》2009、《光之祭典》2010、《黃金之門》2011,及日前於「優人神鼓」經營的表演36房--頂樓小劇場,演出的最後完結篇《無門之門》。

演員都是莫比斯的創團演員,包括李子建、梁菲倚、張藝生、鄭博仁、黃子翎,及友情支援的禤思敏(圈圈),而擔任導演及主角的是,劇團擊樂總監李子建。一進劇場,看見挑高的舞台上方,懸吊著許多白色細條棍棒,圍成圓形的表演主要區域,及用木棍區隔的三個通道,觀眾席也就被分隔成如古希臘劇場,扇形的的四個區域,還是延續了系列前面作品的環境劇場概念。

整個場域被海浪加風嘯的混音,及背景人聲吟唱神聖包圍,背景螢幕則投射著能量(光)的影像。開場時演員坐成一排,每個人開始從時間的遠古過去,追溯到此時此刻的演出當下,這個當下是現代都會的我們,不斷被時間追著跑,汲汲營營地在追求著自己也不知所以然的生命,然後忽然入口大門打開,出現了星際大戰中的黑武士,他跟身穿白衣、頭帶科技半面具,迷失在現代社會中的男主角,進行了一場黑白辯證的求道之旅。這是一個帶有導演自傳式的個人體悟,用戲劇、舞蹈、武術、音樂(歌唱、擊樂、吟唱…)及造型等方式,敘說著「七道門」的寓言式故事,這種方式,也相當類似於莫比斯之前在蘆洲李宅,演出的《十牛圖》中的十幅圖畫、十個故事,都是關於修行的不同階段、不同體悟。

但是在觀眾席,筆者實在一點也無法進入這趟旅程,因為當劇場成為道場,所有意義的指向,都只能朝唯一的真理,而渺小的我們,都只是在路途之中,這種單向性、早有答案的劇情,絲毫表現不了正邪一體、善惡混雜的人性,反而是一廂情願地,用善良光明來掩蓋醜陋邪惡,但劇場表現的是「真實」的世界,而不是「理想」的世界。

可是看著眾演員們臉上發光,單純賣力地用可愛的方式,全能劇場式地十八般武藝賣力展現,包括精緻的舞台、燈光、服裝、音樂、影像齊心配合,所有人眾心成城地完成這趟「無門之門」之真理之旅,也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誤闖門徒聚會,不得其門而入之外人。

劇場的功能很多,求道過程當然可以成立,譬如演出釋迦牟尼成道的故事,佛教信徒相當如沐春風,但是如果放在劇場藝術的範疇,藝術本身卻才是主體(而不是「道」),劇場要對話的,是劇場的形式與歷史,是劇場元素的使用與內容,是反映當下人們所存在的社會與生活,而透過如此種種所呼喚的,最後即使與求道過程殊途同歸,但是路徑絕對不同,所以,道場無法是劇場,但劇場卻可能「隱藏」道場。

《2012無門之門》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06/16 19:30
地點|台北市表演36房 頂樓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