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交的優異法式演繹《法蘭西-黃金印象》
10月
04
2018
法蘭西─黃金印象  彩排照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3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瓦格(Gilbert Varg)自2013年上任,至今已有五年的時間。走過多個樂季,經歷了與團員的磨合期、與市政單位的溝通、協調,瓦格與市交已是一個讓人感到放心、喜悅的組合。有瓦格指揮的演出,市交往往能在其細膩、嚴格的帶領下,演奏出超水準、令樂迷朋友們驚艷的演出。這場《法蘭西-黃金印象》音樂會邀請到法國知名鋼琴家柯拉德(Jean-Philippe Collard)與樂團協奏兩首經典的法國作品:佛瑞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寫的《敘事曲》(Fauré:Ballade pour piano et orchestre),以及拉威爾膾炙人口的《D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Ravel:Concerto pour la main gauche, M. 82 )。柯拉德與瓦格曾在2014年與北市交合作過聖賞斯的鋼琴協奏曲,此次相同的組合於國家音樂廳再度同台,彼此的默契當然更上層樓。

「柯拉德在我心目中是最有魅力的鋼琴家,有典型的法國氣質,優雅富有詩意……他是我所認為當代樂壇法國風格的代表」,與柯拉德有過多次合作經驗的瓦格如此說道。這位樸實、低調的鋼琴家,將佛瑞音樂中細膩的線條、柔和的音色做了相當迷人的詮釋,佛瑞音樂中特有的、受到德國音樂影響而廣泛使用的半音(Chromatic),轉化成法蘭西式的音樂語彙,成為柔和、飄逸般的旋律。極為細緻的色彩變化,不單是大聲與小聲的分別,柯拉德彈出恰到好處、細緻的層次,就像是高級的法國香水般,在同一種香味的基調中,卻有著不同的變化。《敘事曲》開頭像是「前香」,優雅的開展;隨後比較不穩定、發展的段落,就像「中香」,開始了全曲大致的基調;樂曲最後結尾的連串琶音,宛如「後香」一般持續發酵,讓音樂廳沈浸在一種溫暖、幸福的餘韻中。

拉威爾的《D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則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風格。這首作品堪稱鋼琴協奏曲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拉威爾兩首鋼琴協奏曲中具有高度知名度的。如曲名所示,此曲只使用了左手彈奏,背後的故事十分為人樂道:奧地利鋼琴家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於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右手,不過他卻不想放棄鋼琴演奏事業,而委託了當時樂界十分有名的幾位作曲家為他譜寫單手的作品。委託的作品除了拉威爾的此協奏曲外(拉威爾還創作了為左手的幾首練習曲),還包括了柯拉德於音樂會安可曲彈奏的史克里雅賓(A. Scriabin)《夜曲》(作品9-2)、普羅柯耶夫、亨德密特等多首樂曲。拉威爾《D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為單樂章形式,結構卻相當龐大,甚至混雜了爵士(Jazz)樂段,音響豐富、節奏複雜,不只考驗了獨奏者的功力,也讓樂團必須戰戰兢兢,才能正確的與獨奏者配合。雖然只用了左手,然而鋼琴的音響卻一點都不會單薄,相反的,看(聽)見柯拉德只用單手就能彈出如此豐厚的和聲,靈活的五隻手指頭卻能於八十八個琴鍵上飛馳,柯拉德那彷彿有魔力的手,可以彈出雷霆萬鈞、排山倒海的氣勢,可以彈奏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更能將爵士的特性如實發揮,這是老鋼琴家的深厚底蘊與紮實技巧的展現。

這場音樂會不只是鋼琴家的表現精彩,瓦格指揮的北市交更是令筆者驚喜—原來市交有著如此的潛力與實力!上半場佛瑞的音樂,樂團稱職的為鋼琴伴奏;樂團在拉威爾的協奏曲就顯得相當重要了,那不斷變換的節奏與樂團營造出來的種種音色、聲響,都在瓦格的仔細處理中一一呈現。下半場法蘭克《D小調交響曲》(César Franck:Symphony in D Minor)是一次完整度極高、相當難得的優異詮釋。筆者聽得出來瓦格與市交應該經過多次嚴格的排練,才能有這樣的成果。弦樂統一的樂句起伏,與管樂經過充分調和的音色,構成良好的平衡,管弦樂緊密的交融,緊跟著指揮的呼吸。第一樂章開始的沈穩導奏,過渡到呈示部第一主題的流動、亢奮,做了精彩的處理。第二樂章英國管漂亮的獨奏,讓聽眾見識到市交團員優異的演奏水準。整首樂曲雖帶有法式特色,不過作曲家卻是受到德國音樂的刺激與影響,銅管的份量加重與大量不和諧音、跳進與半音的使用,導致此首作品事實上是具有德國音樂的效果。瓦格清楚的掌握了此曲的精神,做出了一次具有說服力的演繹。法國音樂常用的「循環曲式」(cyclic form)手法,也運用在法蘭克的此交響曲中,一再重複的幾個主題不斷變化、發展,經過瓦格的梳理,顯得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瓦格對於此曲的得心應手,以及與北市交的良好默契,在此場音樂會中又得到了一次應證。

《法蘭西-黃金印象》

演出|吉博‧瓦格、尚-菲利佩‧柯拉德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8/09/21 19:30
地點|臺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