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容者,微整形是也,不用太嚴肅(嗎?)《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第一週
7月
03
2012
小美容藝術節/島(陳長志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8次瀏覽
鄭文琦

先撇開策展人提出的「臉書」預設命題不談,小美容藝術節第一週的三場表演:蔣韜的《表演。在南海藝廊──一個音樂行為》、余彥芳的《島》、許哲彬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臉書》,分別揪集同步音樂表演,現地製作(site-specific)裝置藝術,舞蹈和小劇場等多重藝術形式,並透過不同層面和取徑,多元經營表演者與場所空間的關係,確實帶給觀眾互補而愉快的觀賞經驗。不過,若將三齣小型的表演分開來看,那麼前兩起表演似乎都有還少了一點什麼的感覺,至於《行萬里路勝讀萬卷臉書》的結構雖然完整,但若不是前兩作所鋪陳好的背景,轉折又過於突梯。在此種情況下,唯有將三者一併討論才得以剖析個別的表現。

《表演。在南海藝廊》即興演出場地選在南海藝廊二樓,以三人視訊連線的同步銀幕作為主視覺來源,並在藝廊一樓展場即時轉播。左、右銀幕分別是演奏二胡和電吉他的表演者,觀眾透過蔣韜主控的電腦即時混音。在即興表演的調性上,身為仲介人的蔣韜以「臉書聊天室」功能溝通,立即向樂手(單向)下達指令。臉書在這裡只是一個半封閉性的協商平台,且因為自稱是「觀眾」的留言不斷亂入而干擾三人對話,產生嚴肅和戲謔間的衝突。儘管演奏因連線品質始終處於不完美的狀態,看似認真的表演者(其中電吉他手只拍攝手部動作)仍在不斷嘗試達成聽覺上的溝通卻屢屢延遲甚至斷訊;使得注定無解的迴路成為一種看似同在又不同在的矛盾在場性。

關於聲音同步連線的媒體,蔣韜顯然有其他更好的平台或串流方案。而一旦使用臉書這個充滿動態干擾的介面,那麼音樂可表達的事就有限得多了。這點導致「分處不同空間的同步即興」此一充滿想像動能的開放演奏框架被封閉,只落得如替後面節目暖身的開胃菜一般,而不能完全發揮它自身的前衛性和想像空間。(註1)

如果蔣韜選擇以非陳述意義的即興表演指涉「臉書同步」的矛盾,那余彥芳就是以缺乏互動的獨舞來表達非「臉」不可的自戀或焦慮。《島》的妙齡女郎搔首弄姿似是批判自我物化的臉書暴露傾向。在這個沒有任何對話和肢體接觸的作品裡,兩名表演者只能透過巨大蛛網狀的戶外裝置和落地窗來展示自身的孤寂,猶如人際網路中的孤島,如同被隔絕在蛛網外的觀眾般各自孤立,無法互通。

最後,劇名開門見山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臉書》彙整前兩作的背景,直指批判臉書要義。它同樣運用到南海藝廊的室內、外空間,更充分運用二樓陽台優勢居高臨下,與此同時,樓下落地窗則投射另一名表演者上臉書的內容。它動員了脫口秀、(臉書)遊戲、現場投影(上臉書)及多重敘事等劇場手法,呼應雙層舞台空間,更藉著文青、憤青和正妹三種典型劇中人,輕盈地詮釋臉書人際關係的不靠譜與多變。

策展人在訪談裡提到:「選擇南海藝廊作為演出場地,開宗明義就不是想做傳統的劇場演出。論述數位時代臉書現象應該更有趣更有創意些,我對行為和互動比對單純看戲這事感興趣。」或許是如此,南海藝廊才能以「非正式」的場所精神回應「批判臉書」的前提。但假如觀眾還想探究臉書上的行為於矛盾、孤寂、空虛……等詞彙下的「數位時代」精神或動機,將發現我們在這裡除了暫時擺脫臉書制約外別無所獲。既然訴求的是影響如此綿密深遠的社交媒體,這種諷寓會不會來得太輕易些?

1 如:陳長志《Lag Jam》,南海藝廊,2007表演。

《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2/06/29 19:30
地點|台北市南海藝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者不但用各種現實網路的交錯,結合了表演的現實虛擬交錯,同時也交錯了古代與現代的時間。看似簡單有趣的劇情,卻滿滿包含著隱喻。最後,當我們看著螢幕外面的那些人,到底什麼才是真的?特別是,當戶外極為炎熱,而室內極為涼爽時,現實與虛幻成為了皮膚內外的真實感受。(張輯米)
7月
03
2012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