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容者,微整形是也,不用太嚴肅(嗎?)《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第一週
7月
03
2012
小美容藝術節/島(陳長志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9次瀏覽
鄭文琦

先撇開策展人提出的「臉書」預設命題不談,小美容藝術節第一週的三場表演:蔣韜的《表演。在南海藝廊──一個音樂行為》、余彥芳的《島》、許哲彬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臉書》,分別揪集同步音樂表演,現地製作(site-specific)裝置藝術,舞蹈和小劇場等多重藝術形式,並透過不同層面和取徑,多元經營表演者與場所空間的關係,確實帶給觀眾互補而愉快的觀賞經驗。不過,若將三齣小型的表演分開來看,那麼前兩起表演似乎都有還少了一點什麼的感覺,至於《行萬里路勝讀萬卷臉書》的結構雖然完整,但若不是前兩作所鋪陳好的背景,轉折又過於突梯。在此種情況下,唯有將三者一併討論才得以剖析個別的表現。

《表演。在南海藝廊》即興演出場地選在南海藝廊二樓,以三人視訊連線的同步銀幕作為主視覺來源,並在藝廊一樓展場即時轉播。左、右銀幕分別是演奏二胡和電吉他的表演者,觀眾透過蔣韜主控的電腦即時混音。在即興表演的調性上,身為仲介人的蔣韜以「臉書聊天室」功能溝通,立即向樂手(單向)下達指令。臉書在這裡只是一個半封閉性的協商平台,且因為自稱是「觀眾」的留言不斷亂入而干擾三人對話,產生嚴肅和戲謔間的衝突。儘管演奏因連線品質始終處於不完美的狀態,看似認真的表演者(其中電吉他手只拍攝手部動作)仍在不斷嘗試達成聽覺上的溝通卻屢屢延遲甚至斷訊;使得注定無解的迴路成為一種看似同在又不同在的矛盾在場性。

關於聲音同步連線的媒體,蔣韜顯然有其他更好的平台或串流方案。而一旦使用臉書這個充滿動態干擾的介面,那麼音樂可表達的事就有限得多了。這點導致「分處不同空間的同步即興」此一充滿想像動能的開放演奏框架被封閉,只落得如替後面節目暖身的開胃菜一般,而不能完全發揮它自身的前衛性和想像空間。(註1)

如果蔣韜選擇以非陳述意義的即興表演指涉「臉書同步」的矛盾,那余彥芳就是以缺乏互動的獨舞來表達非「臉」不可的自戀或焦慮。《島》的妙齡女郎搔首弄姿似是批判自我物化的臉書暴露傾向。在這個沒有任何對話和肢體接觸的作品裡,兩名表演者只能透過巨大蛛網狀的戶外裝置和落地窗來展示自身的孤寂,猶如人際網路中的孤島,如同被隔絕在蛛網外的觀眾般各自孤立,無法互通。

最後,劇名開門見山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臉書》彙整前兩作的背景,直指批判臉書要義。它同樣運用到南海藝廊的室內、外空間,更充分運用二樓陽台優勢居高臨下,與此同時,樓下落地窗則投射另一名表演者上臉書的內容。它動員了脫口秀、(臉書)遊戲、現場投影(上臉書)及多重敘事等劇場手法,呼應雙層舞台空間,更藉著文青、憤青和正妹三種典型劇中人,輕盈地詮釋臉書人際關係的不靠譜與多變。

策展人在訪談裡提到:「選擇南海藝廊作為演出場地,開宗明義就不是想做傳統的劇場演出。論述數位時代臉書現象應該更有趣更有創意些,我對行為和互動比對單純看戲這事感興趣。」或許是如此,南海藝廊才能以「非正式」的場所精神回應「批判臉書」的前提。但假如觀眾還想探究臉書上的行為於矛盾、孤寂、空虛……等詞彙下的「數位時代」精神或動機,將發現我們在這裡除了暫時擺脫臉書制約外別無所獲。既然訴求的是影響如此綿密深遠的社交媒體,這種諷寓會不會來得太輕易些?

1 如:陳長志《Lag Jam》,南海藝廊,2007表演。

《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2/06/29 19:30
地點|台北市南海藝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者不但用各種現實網路的交錯,結合了表演的現實虛擬交錯,同時也交錯了古代與現代的時間。看似簡單有趣的劇情,卻滿滿包含著隱喻。最後,當我們看著螢幕外面的那些人,到底什麼才是真的?特別是,當戶外極為炎熱,而室內極為涼爽時,現實與虛幻成為了皮膚內外的真實感受。(張輯米)
7月
03
2012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